投资报道

投资人不再青睐海归创业 “水土不服”是主因

在前不久举行的一场创投融资接洽会上,不少海外学子带着项目信心满满而来,想要找到投资人或合作伙伴,甚至是出售自己的专利。记者看到,整个会场内外,他们忙不停地与投资人交换名片,希望能让自己的项目吸引到投资人的关注。不过,有投资人直言:“老牌的基金早就不投海归了,尤其是那种高薪大公司回来的海归。 ”此言一出,不免给在场的海归们泼了一盆冷水。

是投资人不青睐海归创业者了吗?其实不然。在他们看来,海归创业者有优势也有劣势,要想获得投资人和市场的认可,“接地气”不可少。

投资人谨慎投“海归”

自中国政府2008年底颁布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引才计划“千人计划”以来,兴起了海外留学人才回归的创业高潮。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中国回国的海归只有5万人,2011年,归国留学人员达到33.97万人。归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推动了国内在新经济、新技术、互联网、IT、通讯、传媒等诸多领域的发展,也给传统产业注入了活力。

曾几何时,最早的一批互联网创业者很多都有海外留学背景,包括百度李彦宏、优酷古永锵等在内,一度受到风投们的追捧。如今,天变了。随着创业投资在国内的持续升温和投资机构数量的增多,中国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在创业方面的绝对优势已经逐渐丧失。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2年中,3200多名海归创办企业2100多家,拥有4700多项专利,但其中很多并没有成功。

融资难,成了横亘在海归创业者面前的关隘。据《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指出,海归创业的资本来源主要是个人存款。超过50%的海归创业的主要资本都来自个人存款;超过七成的海归创业资本中包含个人存款。

为何投资人对创业的海归越来越谨慎?“目前国内成功的互联网公司——网易、腾讯、阿里巴巴、新浪,都是本土的草根创立的。”在浙商创投高级投资经理李军华看来,投资界对海归的信心降低,是经历了一个过程:随着海归创业者项目的不断覆灭,尤其是在亿唐烧光了投资人5000万美元的融资并以失败告终之后,投行对于海归创业者的热情就冷静了下来。

资料显示,1999年,刚刚获得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唐海松创建亿唐公司,并很快搭起了一个由5个哈佛MBA和2个芝加哥大学MBA组成的“梦幻团队”。凭借诱人的创业方案,他从两家著名美国投资商手中拿到两期共5000万美元融资,但这个坐拥亿万风投、哈佛MBA团队、“明黄色一代”等诸多概念光环的亿唐,却在长达七年的时间内,屡次与各种商机失之交臂,最终以失败告终。

“1999年的5000万美元相当多了,这个事件的影响力可比24券的倒闭要大得多。 ”李军华说,也差不多从那个时候开始,“海归”这个身份就基本上无法为创业者加分。李军华说,24券的CEO杜一楠之所以能拿到投资,更多的是因为做的团购项目是一种在美国被印证过的大获成功的产品模式,恰好又赶上了互联网的投资狂潮。占据了天时,投资者看中他的产品一点也不奇怪。

对于杜一楠的失败,李军华觉得一方面是整个团购行业造成的,另一方面还是杜一楠自身的问题:一下子从几十个人的团队扩张到四五千人,这种花钱的方法令人匪夷所思。李军华认为:“草根创业者相比起来更爱惜投资人的钱。 ”他举了一个例子:马云最初拿到的一笔500万美元融资,一两年内都没有花掉多少。如果他也像杜一楠那样一年就把这500万美元烧光,就不会有后来的阿里巴巴了。

“水土不服”是主因

信中利投资公司董事长汪潮涌认为,1999年至今,中国创业环境发生重大的变化:一方面整个社会对创业的鼓励、扶持、支持及对创业失败的容纳程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创业竞争过度、商业模式简单重复及同质化的竞争致使创业环境恶化,增加了海归人才创业的难度,当然也使得投资人的出手更为谨慎。

在有些投资人眼中,海归团体和本土创业者有着很大不同,他们有优势也有劣势,且优劣势明显。其一,归国海外学子的学识都比较高,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占比超过46%,他们掌握着很多国际上前沿、尖端的核心技术。其二,海外的社团组织非常活跃,通过多年身在其中的浸染和磨练,使他们归国后在搭建创业团队时游刃有余,很多好理念、好做法在创业实践中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华山资本创世合伙人陈大同就将海归的长短处总结为 “三过三不过”。学过技术,做过产品,见过世面。跟大公司竞争不害怕,这是优势。但是弱点在于没有卖过产品,没有做过团队,没有管理过公司。

除此之外,海外学子在刚刚回国的时候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很多人离家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尤其对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因为不熟悉不理解,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麻烦。

天使投资人徐小平曾在某创业峰会上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Facebook的故事。 “有一个博士在哈佛大学工作回来创业,第一次跟我谈的时候说要做一个Facebook,我说这个国内已经有了,他第二次又说要做Google,我说也有了,几次之后,他进行到了第四个项目。但这些项目,其实国内都已经有同类的东西。主要原因,就是他没有对国内市场做过真正的考察。 ”

不少投资人认为,有些海归创业之所以没能取得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用所带回的技术生产的产品“水土不服”。当这种产品在国内找不到市场,只能到海外一些发达国家已有的市场去拼争,其结果很可能是“碰壁”。所以他提醒海归创业者,东西做出来卖不出去这是最容易犯的错误。当然有些海归学得比较快,没有高端市场,但是中国本地有中低端市场,用高科技做中低端市场,那么本地有的市场活了,所以经常是第一个产品失败第二个产品活了。就比如,徐小平的这个故事有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结尾,不久以后,这个海归创业者说,自己已经根据国内流行的微博设计了新的项目,这得到了包括徐小平在内的多位天使投资人的认同。

“土洋”团队可合力

拿投资人的钱比预期要难;市场爆发比预期要慢;竞争比预期要激烈……究其原因,是海归对中国本土市场认识不够。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副会长张辉曾表示,海归创业者应该立志成为具有“全球观、中国心、专业水平、本土功夫”的中国企业家。

高通公司副总裁兼高通投资部中国区总经理沈劲,曾留学美国,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得通信管理硕士学位;在就任此职之前,他曾是佳网公司的创始人和CEO;作为高通董事,他负责管理高通在四川长城、贝多、汉翔、网秦、中科创达等公司的投资。

从沈劲的履历来看,是一位地道的海归,他的创业经验对同是海归的创业者来说更切实。沈劲认为,海归的主要优势是理念先进,学习先进的理念应该到Google和Facebook去工作。海归就是在国外呆了几年,这几年如何为创业做准备呢? “第一是学习创业经验,第二是结识共同创业者为建设团队做准备,第三是认识一些美国天使。 ”

软银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指出,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讲,海归与本土创业者其实没有区别;创业成功率高与否,与是否留学关系并不是很大。他说,现在民营企业做得比较好的创业人士,几乎都没有留学经历;只是IT行业和科技含量比较高的行业,留学创业人士得到投资的机会更大。这与沈劲所看好的投资方向不谋而合:“我看好一是 ‘软件+硬件’,其中硬件包括手机、电视、电子书、点菜机、购物机等有屏的,也包括冰箱、洗衣机等等其他硬件;二是‘移动医疗’;三是移动电子商务。 ”

“‘海归’和‘土鳖’都不重要,只要会孵蛋都是好龟。”启明创投董事总经理甘剑平的话也说出了很多投资人的心声。他表示没有办法对一个人做出精准的判断,在不同的创业者个性和背景中,甘剑平看重以下三点:首先是诚信,资本市场最主要的基础就是诚信和契约精神,因此对于犯过罪的他不会投,骗过投资人的不会投,骗过消费者的不会投,骗过合伙人的不会投,只要是做过坏事犯过错的都不会投。其次是执行力,任何行业在进入一段时间后都会变成红海,继续做下去必须靠执行力,除了创始人、创世团队的执行力之外还有中层干部的执行力。他认为要专注,在某个细分行业有技能,有一定人脉,要能适应环境市场变化。第三是激情,尤其是从零开始的创业团队必须至少有一个人充满激情。

瑞士银行中国区主席李一则指出,在所有海归上市企业中,70%集中于高科技领域,此外教育、法律、咨询等服务业行业占20%多。在他看来,海归创业关键是要与“土鳖”结合,在国内找到一个相对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同时要发挥自己的强项,找到自己最为合适的位置。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