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超信抓住了后微信时代的哪条金线?

 ​文/易北辰

ba50008d741164190f6

微信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严格意义上真正伟大的产品,但是一些微妙的变化正在发生:

1)关闭朋友圈

在微信朋友圈几乎就是整个交际圈的今天,发消息、等消息、回消息成为了日常,投票、代购、广告信息刷屏成为啃咬关系生态根部的的鼠蚁,一些年轻人正在选择关闭朋友圈。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19.7%的受访者正在打算关闭朋友圈,13.8%的受访者曾经关闭过朋友圈,2.4%的受访者已经关闭了朋友圈。调研显示,朋友圈中转发量最高的是幽默段子,占比21.6%,美图照片次之,占比21.2%。最受讨厌的则是广告,占比58.1%,炫耀帖44.9%和代购38.9%。

2)过度商业化

2015年1月20日,微信在朋友圈中发布了首支广告,微信商业化时代踏风而来。

从2011年1月21日诞生之日,微信便承载了这个时代关于移动互联所有的梦想。弹指一挥间,已过5年。5年对于中国互联网,意味着四分之一的进程。进入生命周期的成熟期。有了FB和微博的前车之鉴,商业化对于如日中天的微信显然不是难点。朋友圈广告、兜售表情包、电商、游戏、生活入口、支付一应俱全。显然微信已然不是一款严格意义上的社交工具。商业化带来繁荣,同时也隐藏黑洞。各类微商的介入,已经让用户对微信用户吐槽不已,直接商业广告的介入,则进一步降低微信朋友的信息价值。

3) “亲密社交”到“泛泛之交”

微信的关系链也在发生一些变化。如同所有的社交产品一样,由最早最亲密朋友之间互动聊天的工具,逐渐被泛滥的关系取而代之。在产品生命周期的轮回中,微信似乎也避免不了面临和人人、开心网、微博一样的生命周期。

微信从移动互联网的第一款超级APP,把中国从短信和电话时代一具带入移动互联的免费世界。成为供应国民性爽点的不二英雄,而如今,沉淀垃圾、手机卡顿、跑流量、信息垃圾源、稀释信息价值、占用私密时间和空间、无效社交等成为控诉的国民性槽点。

而这一切,给真正的垂直社交、细分场景社交带来最好的风口。不同的是,能驾驭社交风口的只能是鹰,而非猪。Line、陌陌、Blink、Nice、脉脉、无秘前赴后继,有人成功上市,百亿市值,有人黯淡离场,灰飞烟灭。

最近,有一款场景社交工具超信,成为创投、TMT圈内热议的焦点。

在北辰看来,超信能够在短时间内引发“专业”领域精英人士的关注,超信主要解决了三大国民性痛点!

其一,一针捅破天,“轻、快、安全”

社交类产品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社交类产品的优势是容易成为建立平台的基石。然而,成为平台级产品之后,社交产品往往失去了其工具属性。

超信的蹿红,与其说是精准的抓住了时代需求,不如说是一针捅破了平台级社交产品“大、厚、重”的国民之痛。

同时万金油和一招鲜相互共存的定律已被证实。

超信的社交关系基于手机通讯录,定位于精英人群的沟通工具,“安全、简洁、快速”是其主要特点。

主打安全的超信和微信在信息传输底层上有很大不同。超信用户当选择一对一的安全模式通话时,所有信息的发送存储是强加密,且通过P2P交互(不经过服务器)完全是通话双方的私有通讯模式,没有第三方参与和监控。

其二,深度垂直细分的社交场景

ba50008d74b60adcc0b

社交用户的群体决定了社交关系的类型。做学生用户,锁定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型和行为模式;做婚恋用户,就锁定了单身青年的刚性需求和交往模式;人群的特征和需求,基本决定了产品的形态和功能。

Snapchat在美国非常火?为什么呢?原因是美国是个性开放的社会,高中生普遍早熟。高中生之间经常往来敏感、性感、暧昧的图片。这一普遍的美式社交行为,让Snapchat的阅后即焚功能大受欢迎。而在国内平行高中生没有这样的诉求和使用环境。然而同样的阅后即焚功能,在国内却受到成熟精英人士的欢迎,这一点和美国形成差异。精英阶层在情感交流、股票、法律、财务、商业计划等私密、严肃顶层社交中,阅后即焚是他们的刚性诉求。

超信的安全通信和阅后即焚模块恰恰击中了不同场景社交中的核心需求。

其三,严肃社交回归,告知不等于到达

相对于世面上主流的泛娱乐社交。交互的信息,不具有严肃性,和到达反馈。什么是到达反馈?通常,我们给微信好友发送一条信息,这条信息系统显示成功发送,但是对方是否真正阅读了这条重要的信息。

发送了信息,只代表告知,却不代表到达。这样的沟通场景在商务社交和严肃社交是高频事件。超信的事务性话题通讯解决这样一个痛点。

超信强调通信过程中各种状态的告知,比如发送成功(对号标示),对方接收已读(双对号标示)、群内信息的被阅读数量。(绿色数字显示)。

超信仍需解决社交产品普遍存在的一大天然缺陷。

超信在精英圈层流行,用户正在呈现指数级增长。事实上,任何一款社交软件的耐久性的重要程度远远高于其爆发力。社交工具的成长曲线是一个两头极度平缓的抛物线。如何深挖细分社交场景的用户需求,增加用户粘性,实现场景占位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