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删前必看# 关于滴滴被黑,我好像发现了一个惊天秘闻

 这几天的朋友圈充斥着大众对滴滴的一片骂声,很显然:在其合并Uber,成为网约车行业代名词之后,黑滴滴已经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

 

而在倪叔的印象里,朋友圈如此众口一词,还是:罗一笑事件,后来的结果都大家都知道,群体效应的背后只有一种力量:情绪;

 

其实仔细看来朋友圈猛转的这些热文,基本都走的煽情路线而毫无逻辑可言,之所以被受到人们的热捧只因为干对了一件事:就是唤起了大家对出行的不满,并把它转嫁到滴滴身上;

 

年关将近,大家打车确实比平时贵了,难了。多花了几十块,无处泄私愤,正好有篇滴滴的负面,转了,心里顿时舒服了。说起来,罗尔事件已经过去了,但转发罗尔文章的我们从未改变——情绪是众人的命门,总被有心者利用;

 

有心人?是的,在倪叔看来:逢朋友圈刷屏背后必有妖!


在本次黑滴滴浪潮中,某篇因模仿咪蒙笔调而出名的热文之中,倪叔捕捉到了一些奇怪的表述:

 

“任何一个出租车公司都可以自行,或是以出租车行业协会的名义,共同联合出资做一个类似的App,根本不是难事”

 

“作为一个既没有能力监管客户与司机之间的经济和人事纠纷,也不承担交通事故或违章的事后处理和协调,还增加了司机/乘客/监管部门的压力和负担的线上平台,请问市场为何需要你们,人民为何需要你们”


 

我相信,任何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这是一种指向性非常明确的引导,绝非一个普通用户的真实感受——普通用户可能会抱怨滴滴不够好,但普通用户绝对不会呼唤政府力量的加入,呼唤官方的监督,因为身在中国我们都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尤其对象还是被全国范围吐槽的出租车公司!

 

此外,倪叔通过上海的媒体朋友看到一张微信群聊天的截图,图片的内容显示,大众专车的一位工作人员再请媒体跟进滴滴的文章,交通部专家徐康明愿意向媒体提供素材。图片如下:

 

那么,大众专车是什么鬼?我搜到了这个新闻,真是吓一跳呢。原来是大众出租车公司自己做的专车,怪不得说出租车公司自已做一个叫车APP根本不难,原来已经做成了呀。

 

 

 

 

而这个专家徐康明,来路也是不凡。之前倡导网约车应该比出租车贵三五成,定位应该为高端人群服务的专家,就是他。


 

看到这里,倪叔有点佩服自己了。

 

我好像发现了一条若隐若现的关系链,新政落地,国家队入场,砖家背书,媒体推动……这画风,这节奏,我也就不说什么了。

 

原来挨骂的滴滴在为国背锅呀。大家在骂滴滴的时候,背后可能有无数藏匿的手,在引导着大家的情绪,把更多脏水泼给滴滴。

 

客观来讲,滴滴近期的涨价主要原因是司机少了,司机变少的主要原因是盼着新政可以转正的外籍司机们,在忍耐一段时间之后,以春节为契机,选择了用脚投票。司机走了,网约车少了,用户打车就难了。如果能有一段时间的过渡期,平台慢慢清退老司机,招募新司机,用户的体验可能就不会怎么糟糕。

 

至于滴滴导致了出租车变相拒载什么的,别逗了。出租车拒载是近几年的事儿么?

 

2016年,倪叔我使用滴滴323次共4402公里。说实话,滴滴涨价倪叔感受明显,也肉痛之极;误了飞机,也曾经在朋友圈破口大骂。但是,至少我多了一个选择的权利。

 

但是,我更想搞清楚到底是谁让原本美好的出行变得不美好,一纸回到解放前。滴滴有责任,但肯定不是全部。

 

唯一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网约车新政来的越来越快,执行的越来越猛——2017年我们的出行也很难变得越来越美好;

 

如某公号文章标题所说:如果我们只会在朋友圈抱怨,诅咒滴滴完蛋的话,那么我们确实不配享受好的出行服务。

 

写在最后

 

在16年的乌镇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马云抛出一句没有被媒体列入标题的观点——他以《红旗法案》为例,说明监管创新的重要性。

 

马云说,汽车发明的时候,英国通过了一个《红旗法案》,规定:每一辆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必须由3个人驾驶,其中一个必须在车前面50米以外做引导,还要用红旗不断摇动为机动车开道,并且速度不能超过每小时4英里(每小时6.4公里)。

 

这部法案直接导致一个结果:让汽车等于马车,也扼杀了英国在当年成为汽车大国的机会,随后,汽车工业在美国迅速崛起。1895年,整整耽搁30年后,红旗法案才被废除——这部奇葩法律的出台,完全是当时作为既得利益阶层的马车制造和运营商们的杰作。

 

历史曾无数次地将这类开历史倒车的人变成一个又一个笑话。但却并不妨碍在每一个新生事物面前,总有一些出于既得利益考量或对新发展趋势确实迷糊的人做出各种荒唐事情。

 

而有幸或是不幸的是:我们正在经历历史,我们也希望今天和过去不一样。

 

作者:倪叔 我的微信公众号:倪叔的思考暗时间(nishu-think)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