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一辈子都要与人比较,是人生悲剧的源头——写在《牛蛙之殇》刷屏之后

 cb0dd47241efa5e180f4b18f9790dc50.jpg

 

早上7点,微信一抖,我妈给我丢来了一篇微信文章《牛蛙之殇》,看完之后,倪叔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在所有的社会话题之中,倪叔最不敢谈及的话题就是:小孩的育养问题,因为这个话题比什么创业维艰,房价上天,食品安全来的都要沉重,这是攸关一个孩子的全部人生,背后还牵着数个家庭三代人命运的问题。

 

很多的社会乱象造就的问题与困境,倪叔都觉得可以面对,可以纠正,可以交给时间来处理,但在小孩子的问题上,会觉得错不起,不敢错,因为有很多问题一旦形成是难以挽回的。

 

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应该如何教导自己的小孩真的是一道无解的题。

 

我相信很多家长的初心都是说只要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过的开开心心就好,不求他一定要出人头地云云,但真等孩子生出来,你就会开始忧愁说:以中国未来的社会环境,真的能允许自己的小孩这么无忧无虑的活着吗?高畸的房价,逐渐固化的阶层,从小升初就开始的激烈竞争都意味着我们的小孩必须和我们一样努力,否则就有跌出中产阶级沦落社会底层的危险。

 

自己辛苦抚育长大的孩子,居然还不如自己,这是所有父母不敢接受的噩梦啊。

 

但若是要争要抢的话,又要从什么时候开始呢?让小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长期面临高压的竞争环境就未免过于残酷了……因此,小孩育养的问题一直是倪叔不忍触碰的话题,直到这一次被这位68岁退休老教授的家庭故事所震撼,所刺破,以当下现实之残酷又让我们不得不面对。

 

01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68岁的退休教授,他在国家研究所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辛苦了一辈子以后退休在家弄孙为乐,孩子的育养问题就是他当下最大的使命。


上海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小孩考上上海四大民办小学,是牛蛙,若没考上,是青蛙。

 

这四大民办小学,就像上海滩时期的四大家族,处于金字塔顶端,是所有家庭挤破头的地方,在这四座小学背后的是:名民办小学——著名民办初中——著名公立高中——清华北大交大复旦和海外常青藤的人生赢家模式。

 

而要成为这样的人生赢家,就意味着小孩从3岁开始就必须进入高强度的学习状态,才有可能赢得这场“牛蛙战争”,这无疑是残酷而又无可奈何的选择。

 

对于这个选择,教授的家庭里发生过分歧。在教授女儿,孩子她妈看来,必须坚定不移的走精英路线,于是她对孩子的每一天、每一周、每个月都设置着不同的考核,她将这叫KPI,她要求孩子记的第一个单词就是“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她认为这是最行之有效的教育。

 

孩子的父亲,有海外留学经历,在小孩养育的问题上,态度不如妻子这么激进,但也不那么管细节,起初他对“牛蛙模式”的教育心里存疑,但也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法和说服妻子的理由,所以也不置可否默许了这种“操作”。

 

而故事的主人工退休教授,搞了一辈子学术,虽然不迷恋权贵,也不迷恋钱财,但他看重传承——像教授这样的家庭,第三代能否成才,决定着教授这一辈及教授女婿女儿这一辈,所奋斗得来的社会地位与资源阶层,能否得到很好的传承。

 

虽然有过分歧,有过不舍但最终教授家庭都最终选择了让孩子走上“牛蛙“之路,在中国社会阶层分化越来越严重的未来,他们宁愿选择让孩子失去可爱,变得可憎,但也不能让他长大后变的可贱。

 

从此教授的小孙子就跟愉快的童年生活告别了,从幼儿园开始他就必须去上昂贵又严格的私立幼儿园,从此丧失了童年该有的快乐时光,只为保证他从小有一口流利的英语,能在未来的入学面试时保有竞争力。

 

但就在教授一家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与代价以后,他们希冀的那个结果却没有发生——在最有希望上的学校的最后一轮面试时,教授的孙子竟然出现不自主挤眉弄眼、耸肩等症状,学校说这是幼儿抽动症,虽冠冕堂皇说很多孩子都有这病,但最终还是很隐晦的以此拒绝了教授的孙子。

 

从此,教授一家陷入了入学失败的痛苦深渊。

 

因为邻居家的孩子都顺利的进入四大,原本在邻里之间较为优越的教授家变的处处矮人一头。

 

为了争口气孩子他妈想要把孩子晚一年上学,明年再考一次,但已经病了的孩子已经不起折腾。

 

想放弃私立民校读公立,学区房动辄上千万,全家生活质量大幅跳水,还不能保证孩子能够成才。


最终,经过一番认真讨论以后,教授一家人选择了将一家人的未来的命运托付给侨外移民,出国是他们最终的解决方案。

 

02

 

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与代价,最终却落到一个这样人财两失的下场,真是不胜唏嘘。

 

像退休教授家庭这样的故事,在上海不是孤例,在中国的其他城市也能找到许多相似的案例,它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道破了中国式教育的结局与命运。

 

中国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你即便咬着牙拼命学习,在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从重点幼儿园上到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最后终于如愿以偿进入重点大学,历经千辛万苦,付出一切代价,最后终于才能收获一个极其普通的人生,再度过平庸的余生。

 

而这种应试教育的轮回,所造就的人生观念是狭隘的,就像一直不断向上爬的老鼠,一直很忙碌,却不知道究竟为何而战,听家长的安排上学,听家长的安排上班,懵懵懂懂,浑浑噩噩,到了三十岁可能都不真正明白自己想要拥有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在这样的模式之下,既然命运之神每一关他都过了,但他依然不快乐,他永远不会得到真正的放松,他所能拥有只有持续的压力……

 

或许有家长会觉得,我是为了他好,等他长大了就明白了,但学历必须先走上去。

 

但问题是“牛蛙模式”下的终极产物高考状元,媒体已经不止一次的给盲目崇拜的舆论降温:调查发现,风光一时的高考状元最终在走上工作岗位、步入社会时,大多都籍籍无名,平庸无奇。

 

看,即便头破血流厮杀到中国教育的食物链顶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中国教育的问题,不单纯是教育的问题,它还与整个社会极具功利色彩的大环境息息相关。

 

很多家长其实自身受过足够的教育,也有足够的见识,去维护自身独立的价值判断,未必会向金钱权利这些外部的社会标准低头,但放到孩子育养的问题上来受竞争的社会选拔机制影响,最终还是无法避免被社会标准所裹挟。

 

所谓的“牛蛙战争”,本质不过是家长鄙视链中的一环,但不幸成为每个中国孩子的宿命,小时候拼学校拼成绩,长大拼工作拼家庭,老了拼孩子拼出息。最后拼来拼去,没有拼出一个完整的世界,更没拼出一个完整的自己,或许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已经没有重新拼图的机会了,但我们孩子还有重新拼图,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在那个“牛蛙之殇”的上海家庭里,真正提出要为孩子的未来找一条新出路的是孩子的父亲,他是一个海归,在孩子幼儿园面试失败,母亲还执迷不悔的时候,他最终打破了幻想,决定为了孩子的教育与童年,选择孩子的教育、自己和妻子的工作、岳父的养老、整个家庭的生活等一系列问题都交给了侨外集团,完成了移民办理。


当侨外的工作人员问他为什么选择移民时,他沉默良久说:“因为我的妻子、家人常常因为孩子上学的问题失眠,孩子也常常因为各种作业而晚睡,我后来发现,晚睡并不能证明他有多努力,只能证明他有多无能为力。我移民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希望孩子能早睡一点,我们一家人都能睡个好觉。”


这个理由相比于什么成功,奋斗,更多的发展,更大的利益要小的多,但也要真实的具体的多,人不应该为别人活着,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成功这件事的话,那么他唯一的定义就应该是:按照自己意愿度过一生。


我们留给孩子的真正财富,绝不是单纯的金钱与社会资源,而让他们比我们更快的洞察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要虚掷时光与人生。


他们可以在另一个健康,放松的环境里长大,从小就知道什么是自己一辈子想要做的事情;


他们会在田野上长大,在河流中奔跑,把他们的人生活成一个精彩故事,而不是给他人看的励志故事。


看完了教授家的故事,倪叔想说:各位爸妈,爱的本质是给对方自由,给对方支持,让他们活成他们想要的样子,社会上纵有一片星辰大海等你征服,也不及让孩子有一个慢点长大的快乐童年。


 

PS: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牛蛙之殇》一文中帮助教授一家解决人生难题,并提供海外教育规划方案的移民机构,就是侨外移民。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