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版权局叫停音乐版权大战,看看主流媒体都说了什么

 小刀马

近段时间以来,网络音乐平台深陷版权纠纷泥沼,引起广泛关注,也把音乐独家版权问题带到大众面前。

9月1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约谈腾讯音乐、阿里音乐、网易云音乐、百度太合音乐四家互联网音乐服务商主要负责人。

9月13日,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又约谈环球音乐、华纳音乐、索尼音乐、英皇娱乐、中国唱片总公司、正大国际音乐等二十余家境内外音乐公司以及国际唱片业协会等相关协会主要负责人。

 

 

针对目前音乐版权市场出现的抢夺独家版权、哄抬授权价格、未经许可使用音乐作品等现象,国家版权局连续两天约谈互联网音乐服务商和唱片公司,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内容:

1、抵制侵权行为: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国际条约,抵制各种音乐侵权行为。

2、避免授予/采购独家版权:

音乐版权应当遵循公平合理原则、符合市场规律和国际惯例,不得哄抬价格、恶性竞价,网络音乐服务商应避免采购独家版权,唱片公司应避免授予网络音乐服务商独家版权。

3、支持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依法行使权利:

唱片公司应支持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依法行使权利,各互联网音乐服务商不得以任何形式从事音乐版权集体管理活动。

随着国家版权局两次约谈消息的发布,各大媒体平台上都出现了大范围热议,其中尤以对独家版权的讨论热烈。大量用户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为国家版权局点赞,称独家版权“很烦,折磨人”,“支持共享版权,让播放器专注于播放器本身”。此外,新华社、人民网、法制日报等权威媒体,财新网、钛媒体、36氪、澎湃等主流媒体跟进,大量自媒体公众号跟进发声。独家版权模式争议不断,本文盘点了各主要媒体的主要观点,从中可以看出舆论走向。

1、权威媒体跟进报道

权威央级媒体新华社、人民网,中央级法制类综合性日报《法制日报》、时政类媒体澎湃新闻,均在显著位置刊登国家版权局约谈主要网络音乐服务商相关消息。央视财经频道也在《整点财经》节目中予以报道。

 

 

(新华社)

 

 

(人民网)

 

 

(《法制日报》)

 

 

(澎湃新闻)

 

 

(央视财经频道报道)

2、手机里装三四个音乐APP的日子有望终结

《华西都市报》把国家版权局约谈的行动,视为“手机里装三四个音乐APP的日子终于有望结束了”的信号。而凤凰科技更是在《国家版权局一句话道出广大用户心声 到底说了句啥?》中称,避免采购独家版权“说出了广大用户的心声”。

 

(《华西都市报》)

事实上,2016—2017年以来,各大在线音乐平台的独家版权争夺战,已然波及到所有音乐用户,为了一首歌而下载一个APP,每个人手机里都有三四个APP,已然成为国情。

知名自媒体人王长胜是在线音乐的深度用户,他购买了多个音乐平台的会员。但当他在已经购买会员的平台中寻找自己想听的音乐时,依然会被“版权原因已下线”当头一棒,然后再逐一打开其他APP搜寻,体验大打折扣。

当音乐平台把重心都放在版权护城河上时,对用户的产品体验就多有忽视了。品途商业评论在《国家版权局严令,音乐产业将面临新一轮洗牌》中表示,“拥有版权垄断地位的音乐平台就会疏于用户体验、倦怠产品优化、社区维护减少、拒绝让利用户,导致产品退化,虽然一家独大了,但是又有什么意义呢?”只有把目光从独家版权上移开,考虑产品体验和用户体验,才能为用户带来真正的音乐享受。

 

 

(品途商业评论)

3、音乐市场乱相将成为历史

除了用户体验受到损害之外,我国音乐市场也长期陷于版权恶斗之中,哄抬版权价格,破坏正常音乐市场秩序。以环球音乐的独家版权转授为例,据钛媒体介绍,当时,各家音乐平台都参加到了环球音乐版权的争夺中,授权费一路高涨,从最初的三四千万美元到了最激烈时的 3.5 亿美元现金加 1 亿美元股权,几乎10倍溢价,仿佛就要走上之前电视剧版权猛涨的老路。“显然国家版权局不希望在线音乐方也走这一路径,陷入恶性循环中。”

 

 

(钛媒体)

在品途商业评论看来,海外唱片公司之所以能漫天要价,主要就是因为我国缺乏版权管理第三方组织、缺少反垄断条款的法律等漏洞,导致独家版权制度的盛行。因此,在版权局全面开放音乐作品授权后,音乐版权就像人人都能买到的食材一样,如何料理成美味佳肴就看各平台的本事,而音乐市场长达两年的恶性版权争端也将成为历史。

《工人日报》也赞同这一观点,在《用户至上,版权局约谈企业要求广泛传播音乐作品》一文中指出,“更开放的生态环境,才能创造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国家版权局把用户利益放在第一位,提出的开放条款,才能让市场更健康。

 

 

(工人日报)

4、中国音乐迈入全球化的一种标志

自媒体人王长胜认为,国家版权局的“避免采购独家版权”的表态,正在为国内音乐行业带来“及时而积极的信号”,也是中国音乐迈入全球化的一种标志。

王长胜举了欧美国家的例子,在这些音乐市场成熟的地区,正是通过对“独家版权坚决抵制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市场公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司法部处理过多起关于ASCAP的著作权纠纷,最终ASCAP同意司法部的四项规定,其中之一就是不可获得独家许可。中国音乐市场若要与海外市场接轨,也应借鉴他山之石。

 

 

(自媒体人王长胜撰文)

无独有偶,品途商业评论也在《国家版权局严令,音乐产业将面临新一轮洗牌》文中表示,国家版权局规范在线音乐版权问题,是中国音乐行业快速迈入全球化的标志。版权局此举继承了2015年《网络音乐版权保护自律宣言》的初心,维护了来之不易的网络音乐版权良好秩序,使音乐人、在线音乐用户成为最大赢家,才能振兴中国音乐市场,助推音乐市场国际化发展。

5、有利于我国音乐集体版权管理组织发挥作用

欧美国家之所以能形成成熟的音乐市场,也有赖于音乐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发挥作用。知名自媒体人it老记冀勇庆在《国家版权局推动开放版权 让音乐不再受限》中提到,大部分欧美国家都成立了非盈利性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由他们来统一管理音乐版权,有效地避免了哄抬版权价格,也不会出现版权垄断。反观国内,由于商业力量过于强大(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占据中国90%以上曲库),中国音乐著作协会(简称“音著协”)实际起到作用不大。

 

 

(自媒体人it老记冀勇庆撰文)

但实际上,像音著协这样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存在,才是维护音乐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36氪在《腾讯与阿里联姻,把悲伤留给网易云音乐,但这件事情还没完》一文中,就指出音乐版权一般2-3年一签,即使如今和解,只要没有建立起合适制度,难保2-3年后再次陷入无休止的版权战役。只有当音乐行业取消独家版权后,音乐版权的管理才能真正交到音著协的手中,发挥音乐集体版权管理组织应有作用。

6、独家版权提高音乐人的版权意识

当然,也有一些媒体认为,我国音乐版权意识长期缺位,独家版权制度至少唤起了行业对版权的重视。在自媒体@新音乐产业观察看来,“‘独家版权’是为过去十年漠视版权的一种‘逆反’,矫枉有时候必须过正。”

版权是保护音乐人和音乐作品的基石,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就像@新音乐产业观察所说,独家版权模式在我国已经有些过头。观察者网就在《阿里腾讯玩垄断? "独家版权"为何惊动版权局》表示,我国刚从音乐免费时代过渡而来,各家音乐平台为了争夺市场难免饿狼扑食,但争夺也得有个度,“高价购买独家版权,再高价分销,成本最终不还得回到用户身上?打赢了战争,输了用户,便宜了外面唱片公司的买卖恐怕不值当”。

 

 

(观察者网)

7、国家版权局表态具有现实意义

然而,独家版权、司法互诉、转授权纷争,音乐产品因为种种纠纷屡上头条,已然搅乱了音乐市场的正常发展节奏。

36氪发现,当音乐消费逐渐养成习惯,各大平台都盯上正版音乐的大蛋糕,抢购版权就成了行业中停不下来的事情,而且每到续约周期就会再度复发。据公开媒体报道,在音乐集体管理组织规范成熟的欧美地区,版权费用定价公开透明而且合理。以美国为例,一个小规模的夜店每年需要付出的版权费大约在200美元至700美元给ASCAP(美国三大PROs之一),如果在版权问题上实行价格歧视,还将被被告上法庭。在36氪看来,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音乐付费市场来说,过高的版权费用已经成为发展的阻碍,独家版权明显弊大于利。因此,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版权局介入并不奇怪。

 

 

(36氪)

《工人日报》也认为,国家版权局在这次行动中反应迅速,对行业现状也十分清楚。综合型财经媒体财新网也在两天约谈的新闻中,一致肯定了国家版权局的行动,认为“版权局提出的要求颇具现实针对性”。

总体而言,主流媒体对国家版权局两天连续约谈都予以看好和支持。如果说2015年的“最严版权令”让中国音乐行业走上正版化进程,那么,这两次约谈就是对行将脱轨的市场发展方向的校正。

音乐版权固然重要,但以版权做壁垒终归,只是短期内打击对手的武器,而用户、音乐人才是音乐行业的立根之本,在线音乐平台的竞争不应只停留在版权。遵循国家版权局的建议,避免独家版权模式,开放音乐版权,各平台才能进行更加公平的竞争,在产品优化、内容创作、用户体验等领域上比拼,真正创造音乐行业的繁荣。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