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BAT的AI实践:为什么阿里的“造城”才是大目标?

 

BAT的AI实践:为什么阿里的“造城”才是大目标?

“现代法国辩证法之父”列斐伏尔曾经对城市和交通的关系展开过无数深刻研究。在这位诞生于1901年的哲学大师在《空间的生产》一书中写道,城市中没有空间性的交通,步行、骑马、骑自行车等等,已经完全消失了。二十世纪的铁路、汽车创造出新的全球范围内的空间。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占有着预先存在的城市空间,它缓慢地改变和渗透某个已经被巩固空间。

毫无疑问,城市和交通方式之间,始终是纠葛的亲密关系。出行方式影响着城市的形态,而城市的生产力水平反过来又会影响出行。在人工智能大背景下潜滋暗长的城市形态以及交通方式同样如此。“造车”是很多汽车企业、互联网公司在追求人工智能道路上的“小目标”。作为人工智能下一步的“大目标”,恐怕就是阿里的“造城”。

BAT的AI实践:为什么阿里的“造城”才是大目标?

11月15日,阿里云ET城市大脑入选国家AI开放创新平台,这为“造城”的计划注入了一阵强心剂。这也再一次印证着列斐伏尔已激荡百年的传世理论。

“造车”这个“小目标”正接近完成

“造车”是人工智能在当下阶段进展比较顺利的项目。经过谷歌多年铺垫后,阿里这样的企业都在智能联网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上有所探索。无论是国家、企业以及社会层面,目前对自动驾驶这件事情的认可度都在提升。

国家对于自动驾驶技术的认知也在逐渐深刻。11月7日2017年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有专家透露,2018年6月份国家有可能发布首张自动驾驶上路测试牌照。这对于在政策、法律层面上推动自动驾驶落地将起到重要作用。

企业界的合作同样正在成为共识。阿里和上汽之间在“造车”上的尝试已经有所成就,宝马、英特尔的联盟也走的比较顺利,传统汽车企业以及互科技巨头之间的默契也越来越深。企业层面的结盟让产业链上下游之间正在产生更深刻的联系,科技企业和汽车企业之间的交融让汽车这个高度复杂的领域正在形成产业凝聚力。

当然,普通公众层面的认知同样对自动驾驶呈认可的态度。至少,自动驾驶在目前的公众舆论中并非洪水猛兽,乐观积极的态度多于恐慌思想。

可以认为,“造车”这件事情正在愈加普及,成为全社会、全行业对于人工智能的期待和认可。随着5G网络试商用开始,自动驾驶车辆量产也接近实现,无人驾驶这个“造车”的小目标正在接近完成。

“造城”这个“大目标”才刚刚开始

从目前的产业结合程度来看,“造车”这件事其实难度并不大。自动驾驶真正的落地难题也并不在于自动驾驶技术本身,而在于城市、社会综合治理问题。这也直接决定了法律、政策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接受自动驾驶技术。

毕竟,阻碍新技术落地的,从来都不是技术是否成熟本身,而是法律和社会接受程度。几百年前英国红旗法案给汽车种种设限的原因就在于,汽车速度太快,会惊动马车。阻碍自动驾驶技术的问题很可能就在于新技术能否和现有的公众交通体系进行融合。

但是,公众交通体系的落后性决定了,公众交通体系可能要适应自动驾驶技术,来一次信息化改造。

目前在自动驾驶业界有一种观点是,自动驾驶想要真正落地,首先得先把公路智能化。比如说,交通信号灯、停车区域都要允许汽车和基础设施之间的双向通信,以提高自动驾驶技术的精度,无一例外,这需要城市建设之初就对道路网络进行统一规划。毕竟,自动驾驶技术真正最具价值之处在于数据的共享,以及信息的精确度,这需要道路网络就开始在信息化层面上做配合。

自动驾驶车辆的管理也不能再像过去一样只是交警叔叔看看办公室的电子大屏幕进行人肉指挥,而是要每一辆车的数据要和城市大脑连接起来,城市大脑对交通数据进行分析,把数据再传输给自动驾驶车辆,让车辆随时知道城市各个区域的路况,以做出最佳决策。

自动驾驶技术最需要的,还是要装备有城市大脑,以此作为配套。像是阿里云ET城市大脑是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工智能公共系统,可以对整个城市进行全局实时分析,自动调配公共资源,修正城市运行中的Bug,成为未来城市的基础设施。这对于支撑整个自动驾驶的交通体系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未来的城市规划、城市环保建设,也能起到积极作用,可以将自动驾驶以及智联网汽车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城市大脑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登月计划

BAT的AI实践:为什么阿里的“造城”才是大目标?

城市大脑能够通过大数据来对城市交通、城市安保、城市管理、城市运行等进行统一指挥和调度,给城市装上一个人工智能大脑,让所有的城市数据都通过这个大脑进行最合理的配置和调度,从而有效提升城市交通的承载力和运行效率。这是符合现代城市管理和运行要求的。但是其难度在于:

1、智慧城市需要组建起数据网络、城市数据中心、城市运营管理服务平台。不仅仅要求数据的共享,需要打通各部门之间的壁垒。

2、现代社会流动性很大,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所属区域之间的数据量非常大,如果说自动驾驶技术还只是需要处理传感器收集的那些数据,那么城市大脑则是需要收集每一辆车形成的综合数据,仅仅是数据处理量对于服务器以及运算能力的需求就无法想象。

3、数据结构复杂、建模分析也考验企业的技术能力。如果说自动驾驶基础仅仅只需要分析路况,难度是“小孩子数1、2、3”这么简单的话,那么城市大脑根据城市内车辆形成的数据来计算热量、尾气排放量以制定环保计划;根据车辆交通信息数据来制定城市区域规划。这些都需要企业具备很强的数据建模、分析能力,这完全就是“大学高数”这么难。

用阿里王坚博士的话来说,城市大脑是目前全球最庞大的人工智能系统,被誉为AI领域的“登月计划”。

BAT的AI实践:为什么阿里的“造城”才是大目标?

不过,阿里云ET城市大脑已经杭州、苏州实践,让城市知道每一辆车在路上是怎么跑的,然后让红绿灯能够适应车的通行。阿里云ET城市大脑的落地已经让大城市初步尝到了智慧城市的甜头。

这也是为什么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七大重点任务中,智慧城市建设被放在首位,而且雄安和阿里签约打造智慧城市样板间。

城市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形成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历史上任何一次城市的变革,都对交通变革起到了重要影响。

过去我们常常要用“城市化”这个个概念来形容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

在未来,阿里的“造城”,可能会造就城市化过程中的一次奇观——城市智慧化。这也或许也将成为未来评估一座城市的重要标准。

------------------------------------------------

作者:深几度,微信号:852405518,微信公众号“深几度”,欢迎署名转载。

作者系独立撰稿人,钛媒体、品途网2016年度十大作者,腾讯科技2015年度最具影响力自媒体。关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以及数码家电的产业融合,文章在界面新闻、今日头条、搜狐科技、腾讯、新浪、网易等30余家平台发布。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