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业界

全球有1万个散布仇恨的网站 网民警惕“网络仇恨”

互联网是新词频出的地方,近日一个缘起网络的概念引起关注,它就是“网络仇恨”.
“网络仇恨”,说到底就是在网络上传播仇恨.联合国新闻部最近专门就此召开研讨会,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一些最新的技术正被用于传播最古老的恐惧”.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极端分子利用网络散播仇恨,煽动犯罪.6 月,华盛顿纳粹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发生枪击案,2人受伤、1人死亡,嫌犯曾在博客上鼓动反犹主义,指责该纪念馆是“骗局”.

此前,美国还发生一名医生被害案,这名医生被一个反堕胎者网站列入网上打击名单之中,名单上还有数百名医生、法官以及女权主义者的姓名.根据今年5月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全球范围内至少有1万个散布仇恨和恐怖主义的网站.由此看来,在网络上散播仇恨已不是个别现象.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具有匿名性、交互性和时空异步性等特点,其出现对人类社会本来具有突破时空限制、无限交流信息的积极意义.然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的特性,将其变成散播仇恨的阵地: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为散布仇恨或暴力言论的人贴上了一层保护膜;另一方面,跨越时空障碍的网络沟通让那些持偏激观点的人在全球范围内便捷地联系、动员,甚至“招募”同类.

互联网既是虚拟世界,也是现实世界,网络仇恨所涉及的问题都来源于现实社会——种族歧视、宗教纷争、信仰丧失以及对金钱和暴力的顶礼膜拜……当电脑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后,这些原来存在于现实社会的“病毒”也弥漫到网络空间.信息高速公路上,出现了“少数几条阴暗的小巷”(潘基文语).

“网络仇恨”病毒传播迅速,最易被侵袭的往往是那些世界观尚未确立、思想还未成熟的青少年.由于涉世未深,这一群体对“思想病毒”的抵抗力最弱.提升网络用户特别是青少年用户的鉴别能力,使他们能够批判地吸收网络上杂陈的信息,将有助于其抵抗“网络仇恨”.

解决“网络仇恨”问题,不是要让人们仇恨网络,而是要从传者、讯息、媒介(渠道)、受众和效果这五个传播的要素入手,防范仇恨在互联网世界里传播.具体来说,就是要从源头上找到仇恨的传播者,从渠道上控制虚假信息的传递,当然最有效的还是在受众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鉴别信息真假对错的能力.

《人民日报》( 2009年7月8日13版)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