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报道

别了,开复!搜索引擎的偶像时代已经终结

搜索引擎的偶像时代已经终结,在合适的时候分手,对谁都是好事。

李开复

  《商业价值》杂志 夏勇峰|文

  其实从2009年8月开始,李开复已经在享受假期。据《商业价值》杂志了解,8月28日,他抵达纽约,作为一个普通父亲,为女儿打点上大学的一切。期间的闲暇时间,他会上网更新微博,仅30日一天就更新了10篇,和网友讨论女儿喜欢的甜甜圈的做法。

  然后,9月2日,李开复回到中国,开始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李开复早已为这一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包括对自己人生定位和职业道路的反思。

 8月初,在接受电视采访时,李开复这么说:“我希望我的墓志铭上不是说李开复是科学家或企业家,而是说李开复是一个热心教育者,他在中国崛起的时 代,经过写作、讲座、网站,帮助了中国青年学生,他们亲切地叫他开复老师。”有趣的是,在2004年以前,李开复给自己的墓志铭是“李开复,科学家、企业 家,经历三个顶尖科技公司,并发明了三项可以推广技术”。他还说,一直以来,“都是朝着最大化自己影响力的路来走”。

  这一次,李开复的离开是他向自身目标迈进的一步。

  这一次,李开复的离开也让谷歌终于可以迈向一个新的阶段……

  从科学家到品牌代言人

  在李开复的职业生涯中,经历了4个重要的科技公司,分别是苹果、SGI、微软和谷歌。之前在匹茨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他已经是信息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因“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和“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而广为人知。

  1990年~1996年的六年时间,李开复在苹果公司完成了从技术专家到经理人的初步蜕变,历任语音组经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之后在SGI和微软,他都兼任着管理者和“技术带头人”的双重角色。

  1998年李开复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老朋友们来到中国,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首任院长。研究院的成功大大提升了他在中国及微软公司的影响力,使得李 开复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就在这个时候,李开复又进行了自己的第二次转型,从职业经理人到大学生的“人生导师”。他开始频繁参加中国大学的活动,给学生们写 公开信,并于2004年7月创办了开复学习网(现我学网)。影响力开始成为了李开复比技术能力更重要“核心竞争力”。

  有业内人士对《商业价值》杂志分析说,这次转型与李开复在微软的定位是相当匹配的。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任务,是为微软研究创新技术并提供技术驱动 力(主要是多媒体方面),而这就使得它需要源源不断地吸引中国最好的人才加盟。李开复是研究院最大的一枚招牌,其微软高管、技术专家和“老师”的三重定 位,能为大学生提供由外到内的强烈吸引力。

  之后,李开复在中国的知名度,在2005年7月以后达到了一个顶峰——作为微软的全球副总裁,他闪电加盟Google,两家最大的信息公司与一 个人的分合纠葛,这个话题本身就具备了极大的想象空间。犹如在池中投入一颗巨石,一时间从互联网到传统媒体,关于这件事的讨论甚嚣尘上。

  半年之后,在媒体的连番轰炸下,就连许多平常不接触网络的老百姓,也记住了李开复这个名字。同时记住的,还有那个没有中文名的大公司——Google。

  2005年7月李开复闪电加盟Google之时,Google在中国的日子并不好过,2005年8月5日百度在纳斯达克的成功上市。其时百度与 创始人李彦宏的风光一时无两,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之一,而完全没有本土化的Google正面临被本土化的百度拉大领先优势的困局。在这种情况 下,Google需要的,首先是在中国站稳脚跟、树立品牌,之后是在这个不同于全球大多数国家的市场进行本地化——当时的Google甚至连ICP牌照都 没有!

  Google选择李开复这样的经理人显然有着自己的考虑。在中国找一个既有信誉、又有人气、还有关系的“老师”,来帮助他们稳扎中国、理解中国,同时也让Google得以在中国塑造一个温和、谦逊、有内涵的形象。对于这个“代言人”的工作当时的李开复最合适不过了。

  搜索引擎的偶像派时代早已终结

  如果说负面缠身的2005、2006年,谷歌是“No news is good news”,那现在,轻装上阵的谷歌中国需要面临一个新的阶段:如何在中国开疆拓土,唱响“谷物丰收之歌”。

  李开复为Google起了个“谷歌”的名字,但带领谷歌今天面对的挑战的最合适人选已经并不是他了。正如他自己所说,今年48岁的李开复,最重 要的角色已经是“老师”。你必须看到李开复是一个明星般的偶像,更是一个聪明的职业经理人。这决定了他会如鸟儿珍稀羽翼般珍稀自己的名声,也决定了他会像 所有职业经理人一样,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离开──要在每个职业生涯的抛物线开始下行的时候,迅速找到另一个抛物线的起点。

  那么谷歌中国未来需要的是什么样的领导者?事实上,搜索引擎是一个同时面对B和C的特殊行业。对于搜索引擎使用者(C)来说,明星般的代言人当 然对提升品牌作用显著,但是对于给搜索引擎投钱的商人们(B)来说,搜索引擎营销投入的回报率越高,或者简单点说就是跟着哪个搜索引擎能赚更多钱,这才是 最让他们感兴趣的。

  谷歌在中国已经过了构建对使用者的品牌形象的阶段──如今是G粉(谷歌粉丝)的早就是了!而谷歌在中国真正面对的挑战是如何构建一个更有效的 “商业生态圈”带动更多的B们认同这个企业的实实在在的、甚至金光闪闪的商业影响力,而不是那些阳春白雪风花雪夜的所谓文化气质。

[!--page.stats—]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