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报道

PE浴火重生:300倍诱惑“人来疯” 狂潮后的寒冬

■编者按

2012年岁末,历时五年,历经三审的证券投资基金法修订草案表决通过。修订后的证券投资基金法最大的亮点,无疑是将非公募基金纳入了法律的调整范围。但令人遗憾的是,此前一直呼吁入法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未进入法律的调整范畴。

相较于PE的蓬勃发展,对于PE的关注和立法还显得十分薄弱。根据2012年的创投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到2011年年末,全国备案创业投资企业882家;备案创投企业资产总规模达到2206亿元。另外,未备案的PE尚有近万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已经汇集成了一支宏大的民间资本流,暗涌于中国经济之中。而如何从法律层面引导和规范PE的发展,对于行业的未来至关重要。

2012年中,中国PE的投资潮在持续几年的热度下有了些许冷却。有观点认为,PE的投资热潮已退;也有观点认为,中国的PE走到了“十字路口”,向左还是向右,可能有着不同的结局。

争议声中,2013年已至,PE们或在忙着寻找新的投资机会,或在寻找退出变现的机会。中国经济中PE的身影依然活跃。

2010年之前,PE入股被投资公司,并获得高额利润,就像是摘取低垂的果实般容易。

2011年,PE的造富神话刺激着资本的每一个毛孔,把PE带入了喧嚣躁动的巅峰。

2012年,PE在监管约束中洗牌,在市场压力下淬炼。这一年,被称作它们的“寒冬”。

2013年,PE再也没有那么多低垂的果实可随意摘取,这也在逼着PE转型。经历“寒冬”后的PE业,在规范化之下,走向重生

2010年,杨锋还是浙江省一家纺织厂的老板,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厂子的利润率才不过8%,到了年关,还要为收不回来的外账愁眉不展。

“不如拿出一部分钱做PE,利润率很高,比你做实业轻松多了。”看到杨锋每天越来越辛苦,工厂盈利却并未见起色,有朋友向杨锋建议。

什么是PE?听了朋友的介绍,并且在网上查询资料后,结果令杨锋咋舌:业内普遍认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即非公开募集资金,投向未上市企业的股权,目前在中国主要做PRE-IPO投资,即资金多投向即将上市的企业,等企业上市后马上退出,投资回报率动辄十几倍,甚至高达几十倍。

杨锋的第一感觉是:“这钱太好赚了。”很快,他就卖掉了自己的一家工厂,在朋友的引荐下,把钱投到了一家正在募集资金的PE中。

相对来说,杨锋已是后知后觉。2010年几乎是PE在中国最为火爆的年份。创业板的推出,在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帮助企业快速成长的同时,也让投资其中的PE在被投资企业上市后获得极高的投资回报。由此,在高额利润和疲累的实业经历的强烈对比之下,越来越多的富豪转战PE。杨锋显然只是赶上了末班车。

但是,互联网对PE行业的吹捧,让PE知名度爆棚,却也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他们打着PE的旗号,行非法集资之实。不少百姓在懵懂之下,以为自己参与到了时下最热门的行业,并将轻松地获得不菲的回报。“全民PE”也由此而来。

实际上,彼时的PE业,蓬勃而粗糙,行业繁荣的外表之下,潜藏着重重问题。因假PE非法集资导致的民众上访事件也频繁出现。

时针走到2012年,中国的IPO市场已经不是2010年的状况,海外上市尤其是美国证券市场对中国概念股也关上了大门,PE的投资回报率已不复当年。当投资者逐渐回归理性,对PE行业有更多认识的时候,PE募集资金也不再如之前那么容易了。当监管部门认识到行业问题,开始频频出招实施监管,整个PE行业开始洗牌。

2012年,PE行业遇到了近年来罕见的“寒冬”。

“但寒冬未必是坏事,这意味着PE行业正在回归正轨。”中国投资协会股权和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胡芳日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