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报道

中国PE怪现状:LP去基金公司“上班” 大PE垄断项目

  对企业的重组改造,这是PE投资的本来之义,尤其是它的专业化管理,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与竞争力、创造投资价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那是2011年,在浙江,朋友与几人凑了一千万,加入了一家PE基金,于是问我的看法。我只是问了一句:目前国内PE基金投资期一般是七年到十年,你能将这段时间之后的经济情况全看清楚么?

  这几年,PE很热,热到什么程度?有件事也许能说明一点问题。去年,我被人拉到某大学MBA的经理班泡过几次,这班里多是当地著名企业的老板。有一堂课专门介绍PE投资,主讲人是一位中年人。听他说了几句之后,我大致明白他的目的了。果然,在课程的后半段,他开始讲起了自己的基金,并号召大家加入。事后饭桌上,我才得知基金其实只有他一人,规模也不大。但因为在各学校讲课,募集的情况却不错。投资的几个项目是以房地产项目为主。

  其实,这几年国内所谓的PE基金,许多都是在房地产上打转。这与这些年国内房地产爆涨有关,尤其是宏观调控开始之后,许多中小房地产企业资金短缺,四处融资,因此各房地产信托等很是火爆,年息曾高达25%。而这些信托的资金之中,来自PE基金的占了相当大的部分。显然的,许多PE基金都将房地产信托这一块当作投资组合中固定收益的核心部分了。

  可是,房地产市场是明显的政策市场,并非完全的市场化产物。在高企之时投入,其中风险可见。虽然房地产商在融资时,会用土地、楼盘等作抵,甚至于会用对赌的形式,但一旦有风吹草动,这些抵押的价值便会迅速贬值。有趣的是,也正是因为中国的房地产是政策主导的市场,使得许多投资人对其有着盲目的信心。可是他们却忘了,急需融资的房企一定是规模小最易受政策影响的。

  PE发轫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起源于投资者对一些上市公司重组与再造时的发现。对企业的重组改造,这是PE投资的本来之义,尤其是它的专业化管理,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与竞争力、创造投资价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视为市场中最优质最有效的力量了。

  而上面提到的那些热衷于房地产投资的PE,已经脱离了严格意义上的PE投资。中国PE的盛行,有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得益于中国资本市场一二级市场的脱节以及独特的发行体制,尤其是在2009年创业板开始之后,PE经历了爆发式的膨胀。所以,中国的PE基本都集中于IPO之上,而忽略了PE对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造管理,一切只为了上市,反正上市了就有钱赚。试问,国内又有哪家PE基金拥有专业的企业经营管理团队?!

  中国证券市场的特色,造就了中国特色的PE。与美国的PE资金多来源于养老基金以及保险稍有不同,国内多数PE的募集对象为个人,虽然养老保险对几家大型PE基金也有投入,但普通PE基金是难以沾边的。而目前国内fond of fond(基金的基金)远未成气候,并且这对投资者而言,面临的是双重管理费用的尴尬。

  针对个人投资者募集,风险很大。去年初,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非法集资的19条司法解释,对基金募集与非法集资的界定依然不甚清晰。之后,发改委对VC和PE的募集做了简单的划分,规定PE单个投资人的投资金额不低于1000万。并要求一定规模以上的基金须到发改委备案。可是,对于PE监管权的争夺却一直没有停息过。

  而对于PE基金来说,寻找项目是永恒的命题。一般而言,优质的有潜力的项目多被大的基金垄断,因此一些基金常常把资金投进其他各种理财产品,虽然已有政策限制,但效果难见。因为项目难寻,加之其中腐败现象严重,投资的盲目性必然难以控制。我曾参加过一家公司的风控会,会上对两个项目进行评估。可完全没有进行量化的分析,只是从众多的表象上进行说明。什么“当地人有钱,买东西都一箱一箱地买”之类,如同儿戏一般。

  对于这些情况,一些投资者或有限合伙人也心知肚明,但没有方法。对于法规缺位带来的风险以及交易成本的增高,国内出资人一般会要求GP也出资一到两个份额作为保障。更有LP因为不放心,每天义务去基金公司“上班”。

  这些都是中国独有之怪现象吧。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