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网约车新政很意外?其实一年前卡拉尼克就猜到了!

 


律师出身的中国优步高级副总柳甄,总是显得优雅温和,哪怕谈到和老对手滴滴的赤血激战,依然波澜不惊。

7月28日却是个例外,这一天她“热泪盈眶”,因为得以“见证历史”:网约车新政出台,私家车获准进入网约车市场。这也是全球范围内颁布的第一个国家级的网约车法规。

如果说这个政策是传统出租车体制的死穴,是自营专车业务的鸡肋,但对于总是被质疑是否合法合规的中国优步来说,是锦上鲜花,是酷暑冰饮,是寒冬火炭。

那么,新政对于传统出租车行业、自营专车平台、共享平台等到底影响几何?

 

政策大逆转,民意的胜利

新政的全名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根据方案,对于备受关注的私家车参与网约车运营问题,新规明确私家车符合条件可转化为网约车运营。此外,征求意见稿中争议较大的“网约车辆运营8年必须报废”规定,按照新政,简单粗暴的8年之限变为灵活的“60万公里”上限,而且,网约车原则上由市场定价。
 
过去提心吊灯担心抓捕罚款的网约车司机们,获得了和出租车司机一样的平等地位,终于可以挺直腰杆依靠服务赚钱了;过去游移在法律边缘、合规与否未能明朗的共享出行平台,从此有了上市通行证,政策风险几乎彻底消除。

新政出台之前,不管是滴滴还是中国优步,都相当尴尬。尤其是去年10月,征求意见稿刚一出台,嘘声一片,当时还有人测算了一下,如果征求意见稿照实执行,滴滴上75%、优步上90%的兼职网约车司机将被强制退出市场。一时风声鹤唳。

将近一年之后,正式出台的《暂行办法》,相比于去年的征求意见稿,可以称得上惊天大逆转,改动的地方多达17次,大方向就是从“管”到“放”,就是从监督为主改为鼓励为主,政府严格管控变为市场灵活调节。

具体而言,定价办法从政府指导价为主,转向市场调节价为主;对各级监管主体的权责进行细化,缩短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核时间;放宽网约车平台公司的经营许可证件要求;放宽从事网约车经营的车辆条件等等。

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暂行办法》一出台,立刻喝彩声一片,网民齐齐点赞。政策大逆转,其实是民意的胜利。过去,中国政府出台各项政策的过程中,正式文件和征求意见稿相比,尽管都有所调整,但主基调基本不变,以微调为主。而此次新政的大逆转却相当罕见,从根本上来说,这是民意的胜利,政府部门尊重了汹涌的民意,而民意改变了政府部门的重要规章。

这更是乘客的狂欢。过去,在城市交通体系中,只有公交车、地铁、传统出租车,如今,规模庞大的网约车加入进来,大量闲置交通资源被充分利用,极大缓解了高峰期交通服务供应不足的问题,提高了交通服务体验。

更为可喜的是,去年的征求意见稿,强调网约车价格由政府指导,根据当时的风声,网约车要提供高价高质服务,也就是说价格可能高于出租车。一旦政府指导价执行,主流网约车的低价优势荡然无存,将不得不退出主流市场。

而《暂行办法》则规定,价格由市场调节,政府原则上不再干涉,此条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当然是乘客,昨天下午,我从北京东北三环的三元桥到著名的798,去时出租车,25.8元,回程优步拼车,只有8.2元。这还是正常的价格,而在优步进行促销优惠活动时,其价格几乎和地铁持平。

《暂行办法》的出台,几乎各方共赢,皆大欢喜,这是民意的胜利,这是乘客胜利,这是市场的胜利,也是中国政府简政放权、小政府大市场战略的胜利。即使从全球维度来看,也要给中国政府部门点赞,在滴滴和优步的声明中,都特意强调,在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中国是第一个出台类似政策的国家。

所以,柳甄说“见证成长、见证历史”,发自肺腑,并不矫情。

柳甄的热泪,平台的狂欢

毫无疑问,新政是共享平台的狂欢。

一直以来,以滴滴和中国优步为代表的共享出行平台,在市场上见河搭桥,见山开路,所向披靡,发展神速,用户庞大,估值高企。

但是在政策层面,却相当尴尬,暧昧模糊、时紧时松的监管政策,让其滴滴和优步的主营业务摇摆于违规和合规之间,左右为难,风声鹤唳。

而新政的出台,就像定海神针,东海不再起恶浪,风平浪静好打渔,政策风险消除,灰色业务被洗白,那些过去因为担心被处罚而不敢开网约出的车主,也将彻底打消顾虑,加入共享平台,共享平台必将迎来一场政策利好的发展高潮。

对于柳甄来说,热泪盈眶并不仅仅是出于喜悦,可能还有些五味杂陈,“一路走来,披荆斩词、潮起潮落。”



首先,在全球73个国家开展业务的Uber,善于在松紧不一的政策之间寻找发展空隙,而中国则是第一个对网约车开放的大国,作为Uber第一大市场的业务负责人,柳甄的热泪盈眶中,或许有不少自豪之情。

此外,过去一年,从中国优步战略负责人升任为高级副总裁的柳甄,经历的风浪和压力,可能比滴滴的程维和柳青更甚。

至少,在滴滴快的合并之后,程维和柳青化劲敌为友党,可以松一口气。

优步入华,是快的滴滴合并的导火线。从竞争维度来说,优步在全球毫无疑问是巨头,但是从在中国市场,相比于合并后的巨无霸滴滴快的,优步是后来者;而从业务上来说,从10个城市到60个城市,从一二线城市下沉到三四线城市,优步反而在加快速度。来到中国优步不到两年的柳甄尽管业绩不俗,但遭遇的高压,常人难以亲身体验。

如果说在市场上,中国优步经受住了考验,但是在政策风险上,质疑总是如影随形,而质疑的理由就是优步是家外企,一旦政策稍微收紧的时候,这种质疑更甚!
但是,如果翻看中国优步的历史,就会发现它其实是顶着“外企”误解的正宗本土公司。

先说业务,中国优步的用户和司机都是本地的,这个毋庸置疑。而且,与很多外企把业务局限在一二线不同,优步的触觉已经达到三四线城市,优步在中国市场的成单量,甚至比美国还要多。

其次,看看管理团队,中国优步的管理团队负责人是柳甄,主流员工也是本地人才。

再次,再来看看公司股权结构。6月初,柳甄向外界确认,优步在国内的投资者涵盖了海航集团、中信证券、中国太平、中国人寿及广汽集团等国企,以及万科、民生银行、中国宽带产业基金等民企。

最后,具体此次新政,中国优步符合暂行办法中《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申请所需的企业法人、ICP许可证、数据库和服务器设置在中国大陆、网络安全管理和安全保护技术措施等方面的所有资质要求。

因此,中国优步其实与滴滴一样,就是一家本土公司,而此次新政出台,中国优步可以彻底消除忐忑,所谓“外企”的帽子可以彻底脱掉,和滴滴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轻装上路之后,优步可以和滴滴拼技术、拼资金、拼实力,拼能力。

所以,柳甄的热泪盈眶,自然更多是喜悦,因为,此次新政,优步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出租车体制的黄昏 出租车司机的机遇

尽管,此次新政看似皆大欢喜,但是革命总有流血牺牲,新旧迭代,与趋势潮流违背的终将被淘汰,比如,传统出租车体制。

在专车出现之前,传统出租车行业,无论是乘客还是司机都是怨声载道,乘客嫌价格贵服务差————尤其是网约车出现之后,而司机嫌工作辛苦,份子钱太高,对旧体制留恋的可能只有既得利益者——出租车公司。

因此,当网约车出现的时候,深受出租车司机欢迎,网约车增加了客单量,减少了空驶率,提高了司机收入。

但是到后期,随着一大批私家车进入平台,出租车司机却无意间似乎成为旧体制的拥护者———真的如此吗?

其实未必,因为在网约车出现之前,出租车行业的矛盾就持续已久,揭露出租车行业顽疾的报道持续日久,对出租车公司获得超额垄断利益的批判持续已久,而网约车的出现,只是加速和放大了旧模式的弊病。

未来,传统出租车公司和出租车司机到底该怎么走?

第一,提供更好的差异化确定性的服务。当垄断性的优势土崩瓦解之后,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生存,提高自身服务能力是唯一活路。

第二,出租车司机脱离旧体系,作为自由车主,加入网约车平台。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司机选择了第二条道路。相比于很多私家车,他们的优势相当明显,比如,他们驾驶技术更熟练,更安全。而且常年跑车,对路况很熟悉,不迷路,善于躲避拥堵路段。而且,和很多兼职的网约车车主不一样,他们专职开车,接单更多,容易获得更多的平台奖励,边际效应放大等等。因此,他们看似打破了一个饭碗,其实打破的只是一个枷锁。

因此,这是传统出租车体制的黄昏,却可能是出租车司机的新机遇。

除了传统的出租车公司,受到冲击的可能还有自营专车平台。如果去年10月的征求意见稿落地,那么意味着市场上的网约车减少了一大半的供应,因此极大利好自营专车平台。而新政一出台,私家车可以接入网约车平台,供应端变得更为充足,重资产的自营模式和轻资产的平台模式处于同一地平线竞争,压力陡增。获得长足发展的道路,和出租车公司一样,还是提供差异化的高端服务,中国的人口如此庞大,重资产的自营专车平台,聚焦于小而美的高端市场,服务消费力强的精英群体,也不是没空间。
 
回到开头,柳甄热泪盈眶之后,肯定会把喜悦分享给美国的优步创始人卡拉尼克。

记得去年9月,我看过一篇对卡拉尼克的访谈,当谈到优步在中国面临的挑战时,这名被竞争对手称为“斗士”的创始人,回答说,他没在中国感到不公平,“我们觉得中国的城市管理者,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通常都对创新和进步很开明和开放,我觉得比世界上其他地方都更开明。”
 
在那之后不久,严苛的《征求意见稿》出台,因此,我理所当然的把卡拉尼克的乐观,当作他对中国政府的恭维。但是,显然,卡拉尼克最终是对的,至少在网约车新政领域,他的洞察力帮他做出了正确的预测,所以,对此次新政,他肯定很惊喜,但未必会觉得很意外。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