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致摩拜:既然造的起好车,就别请便宜枪手!

 

倪叔一直认为:资本寒冬带给整个创投行业的一大好处就是:去泡沫化后的冷静,在资本寒冬之后将一个创业者描述为天才的傻事越来越少发生了!

但最近又有死灰复燃的苗头,近日一篇名为:《估值从0做到100亿,阿里巴巴用了6年,滴滴用了3年,这个85后女生创办的公司只用了2年》频繁出现在朋友圈中;

 

此文以:摩拜单车联合创始人胡玮炜为主角,讲述这位85后女神如何只用了2年时间成为一家百亿公司的掌门人,如此成绩瞬间将滴滴和阿里都秒成了渣!

而至于这位85后的女神为何得以如此成功呢?作者迟忠波老师总结了几个神奇的规律:

比如她是女人,女人的直觉很灵,所以可以力排众议把摩拜做成;

比如因为她有情怀,使得人们受她感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从而完美解决自行车丢失的问题;

比如她是不张扬却极具吸引力的女子,所以让李开复马化腾王兴等一干大佬的怜香惜玉进而投资摩拜,以成为她背后的男人…

此文槽点甚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可以自己搜来看看,而从文章整体来看:虽然写的不好,但不得不承认:作者跪舔的还是非常卖力的,只差没有改口叫胡玮炜女士为圣母玛利亚了;

而这种跪舔程度,相信明眼人都看的明白:这是一次商业约稿,而非一次采访后的友情宣传…

还好摩拜单车的公关们也都知情识趣,为了对的起迟老师的舔砥之情,用文章做了大量投放,倪叔上微信搜索上随便一搜:wow~猎云网,中国企业家杂志,投资界,漫步金融街,21财闻汇,王利芬……一干财经大V都在,从搜索数量来看,这个名单没个三五页是写不完;

 

 

 

啧啧!真不愧是刚融了2.15个亿美金的土豪公司,投资人白花花的钞票都已经到手了,不拿来宣传创始人,难道用来买车招人吗?naive!

摩拜可是一家有情怀的公司啊,为了情怀和理想,花点钱找人宣传宣传怎么了?值得你们大惊小怪吗?

倪叔我也是很认同这种观点,宣传无可厚非,只是想善意的@一下摩拜单车和胡女士:既然造的起好车,就别请便宜枪手,写软文至少要找倪叔这个水准的才行啊!

否则夸的都不在点上,痕迹也很明显了,搞得现在钱没少花,效果还没达到,多不划算,您说对吗?

聊完了文的事情,再来说一下车的事情;

倪叔认为:过往对于摩拜单车商业模式的分析,多基于传统的分析框架,在进行成本及收益计算,但对应:摩拜高昂的造车成本(3000一辆)+低廉的收费模式(1元半小时)+除开押金之外难以想象更多变现方法的窘境,算来算去都是得出一个:没有盈利模式,无法持续经营的结论,结果被王晓峰“如果我有30%的利润率,为什么要找投资者一起分钱的?找投资就是因为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希望一起寻找商业模式的”回答给彻底堵死。

 

在未深入了解项目之前,倪叔也曾使用过类似的分析框架,把摩拜单车的高造价,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投入,车的价格的高昂主要来源于:gps定位系统(不丢)+高制造工艺(4年内免人工维护),相比于ofo赤裸而直接“低车价高覆盖”打法,似乎摩拜单车更像是这个行业长远的经营者与布局者,而对于这种长线经营者来说,存在一些探索一些迷茫是合理的,虽然帐算不平,模式也不清晰,但反正有资本支持,还可以寄望于最终垄断市场后上市圈钱嘛。

这种:基于对方是长线经营的假定,从而接受一个得过且过,勉强说的通的商业解释,这是目前市面上看待摩拜模式时的普遍心理。知乎上关于:”摩拜单车的盈利模式和可持续利润来源是什么?“的问答里,排名靠前的回答都是基于这种心理的强答,从押金现金流,用户数据挖掘到广告,甚至减少碳排放补贴的国家补贴等,各种猜测一应俱全;

倪叔也曾抱持过类似心态,直到某个投资界朋友告诉我:他们接触过摩拜后得知,其完全没有上市计划!倪叔才恍然大悟:原来摩拜模式的关键就在摩拜单车的高造价上!

此前《好奇心日报》在其报道:《上线半年,共享自行车拿钱速度超过了打车大战,这会怎么改变你的出行?》这篇稿子中指出:摩拜上线半年,共享单车拿到的投资已经比滴滴前半年多了几十倍了!

 

在还没有盈利模式产生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就如此看好,是因为共享单车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吗?

倪叔认为:其想象力,并不比滴滴“三蹦子”事业部大多少,之所以投资机构如此趋之若鹜,说到底是出于:创业项目一级市场的公司估值没有监管也没有标准,是可以共同快速推高,再套现获利,反正这一轮有下一轮接着,下一轮后面还可以有股市接着,投的越早就意味着越低的成本及越高的套利机会!

但除开投资机构的浮躁与逐利之外,摩拜官方对融资节奏的认定也是不可忽视的:14个月6轮融资!

如果摩拜单车是像滴滴这样的长期经营者,它的管理团队不用考虑融资过多,创始人股权被稀释的问题吗?在融资的过程中,他们不需要挑选,不需要谈判吗?而这么急的融资节奏,当真有这么紧迫的资金需要?还是在冰山之下另有玄机!

摩拜所接受的都是短期性融资!这是当倪叔知晓其并无上市计划后的第一反应,正是出于没有要打滴滴这样的持久战的准备,所以就可以快速融资,迅速将市值吹大,并从中获利,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摩拜单车的高造价成本!

曾经有一个故事在金融界流传甚广:

银行家的儿子问银行家,为什么开银行能赚钱,银行家让儿子把猪肉拿起又放下,让他看手上是不是沾上了油——这些油就是利润!

银行赚的就是成为资金管道的钱,而同理在倪叔看来:摩拜现阶段要赚的就是成为车辆管道的钱——通过入股单车制造公司,就可以把一个毫无利润率可言的共享单车生意,变成一个一辆单车卖3000块的暴利制造业生意,此次接受富士康的投资,只是让这种利润关系正式的出现在财务报表之上了,而行业都知道,早点与富士康合作之前,摩拜就早已经开始进行了类似的操作;

而早期入股的自行车制造公司,所入股份究竟是属于创业人个人还是属于摩拜单车公司就不得而知了……

但很明显只要将整个项目的估值做大,有足够多的单车出产量,就会有一笔及其丰厚的造车利润产生,而摩拜单车的高造价就搭通了:摩拜单车作为共享单车头牌的项目高估值 到 自行车制造巨头的高利润之路!

在倪叔看来:这才是摩拜模式的核心商业逻辑所在,市面上所有其他的相关说法都只是隔靴搔痒!

总体来看,摩拜单车的模式确实不错:烧钱模式相比滴滴,更“理智”,公共自行车这种市场模式又有很多人踩过,有“验证”,又适合媒体报道,有“报道造势”们还能给汽车行业点燃下一把火,交接力棒……

其作为新兴事物实在太符合投资机构的需求了,再接上自行车制造的地气,拿着融资输血造一本好看财务数据出来,在资本市场上可玩的招术就多了去了!

而这一切都是从摩拜单车的高造价起的,所以倪叔开头以:“既然造的起好车”来进行调侃,靠项目概念融了这么多资,又靠造车得了这么多钱的摩拜,实在没有理由请一个如此便宜的枪手。

所以,之后找人写软文请至少保证有倪叔这个水准好吗?谢谢!

就在这篇文章写作的同时,公众号三表,又推送了以胡玮炜为主角的文章《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如果失败了,就当做公益 》

 

是的,还是那熟悉的配方,还是那熟悉的味道;

在这样现象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趋势:自摩拜单车完成新一轮融资以来,就一直在花钱推广胡玮炜,想由她走到台前来替代王晓峰;

在倪叔看来:这意味着,摩拜单车此后面向公众的沟通会从理性走向非理性;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胡玮炜老师,是一个把科技财经版面当作豆瓣用的文艺女,投资人最爱的听话创业者;

为什么这样说胡老师?请抬头看看上面的标题,再看看胡玮炜老师在《一席》演讲时的视频

 

见证过这位身价100亿的商业女奇才的真实表现,你就会有自己的判断了!

作者:倪叔 我的微信公众号:倪叔的思考暗时间(nishu-think)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