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随身翻译器火了?这可能是今年最值得关注的一类智能硬件

 谈及让你觉得还不错的智能硬件,你的脑海里可能已经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产品了。运动手环?智能手表?智能音箱?或者一些可穿戴的设备?就算你曾经买过这些产品,但缺乏能满足你真实需求的功能和服务,也许早就已经让你把它们束之高阁。

 

但最近,在市场中广泛涌现的,可以把你和外国人之间各自的语言转换成双方都能听懂的对话的随身翻译器,可能会是例外。

 

比如在本月被诸多海外媒体报道的、可以实现中、英、日语间相互语音翻译的百度随身翻译器。该产品在9月19日于日本名古屋召开的第16届机器翻译峰会上展示,尽管产品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称,但不少与会人员在试用了该产品的翻译功能后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除了百度的产品,人工智能企业科大讯飞在2016年底发布、于今年3月正式发售的晓译随身翻译器,同样也先后获得了总理和外交部的点赞与鼓励,目前晓译已经做到了对英、日、韩、法,以及西班牙语的支持。

 

海外市场中,来自荷兰鹿特丹的初创公司Travis研发了同名产品的随身翻译器,其亮点在于已经支持80种语言的互译,包括了对中文和中国市场的支持;美国-日本跨国可穿戴设备产品研发公司LogBar去年也发布了一款名叫“咿哩(ili)”的随身翻译器,其中,产品面向中国市场在今年10月的首发,已经被订购完毕。


已经有了翻译App,为什么还要随身翻译器?

 

看起来,随身翻译器成为了今年以来备受关注的一类智能硬件。但你很快会察觉,基于一套硬件的翻译工具其替代品也有很多,比如手机中各种随时可以帮我们进行翻译和语音转述的App,像谷歌翻译、微软翻译、百度翻译、腾讯翻译君、有道翻译等。而相比花钱购买一款翻译硬件,在移动端使用这些翻译软件则完全免费。

 

但相比软件,随身翻译器仍有用户为之而付费的理由和动力。比如:

 

在体验方面,随身翻译器所带来的,是专事专用的体验;相对的,翻译App搭载于不同移动端,往往会因为不同手机、平板电脑的性能差异,或者由于一端多用而影响翻译App的续航和效率。另外,随身翻译器会搭载独立的处理芯片,其给到的用户体验也更为顺畅。在产品设计方面专门面向翻译需求的随身翻译器,在操作层面也比一款App产品更简约、快捷,其专门面向语音之间的快速翻译,也更直戳用户在交流层面的需求痛点。

 

在可拓展性方面,硬件类工具也有与生俱来的功能延展价值。比如百度这次发布的随身翻译器,其另一个主打功能是加入了Wi-Fi连接的支持,切中短期出境用户长时间的上网需求;像Travis和晓译翻译器还内置了定位芯片,提供导航功能。甚至不排除在未来的产品中,还可以见到带充电宝功能的随身翻译器(当然重量肯定也随之增加,便携性会适当变差),针对随身翻译器来说,其续航性会随之提升;多功能的集成,也有可能提高人们携带随身翻译器的频率。

 

To B或To C,市场前景广阔

 

我们可期随身翻译器所带来的巨大社会价值,包括这类产品可以比同类的App翻译工具更好地解决不同国家人之间有效沟通的问题,以及提高交流的效率。而理性看待市场的机会,随身翻译服务已经是大部分人群在特定场景之下的刚需;对一些特定职业的群体来说,随身翻译服务,贴别是随身翻译的相关智能硬件设备,几乎已经是频需。

 

在刚需市场,随身翻译器面向以旅游、学习、公务出差的出入境群体提供服务。公开数据显示,近年来仅国内公民出境游平均每年就以13%的比率增长,2016年出境游人数已达到1.22亿人次,2017年的预测数据将达到1.4亿人次;而2016年间外国人入境人数也达到了2814.2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了8.3%。庞大的出入境市场规模,给随身翻译设备提供了在零售和租赁双层的商业机会。

 

根据已经将随身翻译器推向市场的科大讯飞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9月,晓译随身翻译器以租赁和零售为商业模式,其产品出货量目前已超过6万台,据每台设备内置的导航系统和后台数据统计,设备已经在100多个国家提供了超过400万次的即时语音翻译服务。

 

在频需市场,主要或经常面向海外人群,但在基本素质方面又未能掌握外语技能的群体,对随身翻译的需求格外迫切。例如跨国销售、公共医疗、技能培训,以及国际志愿服务等领域,都需要这方面的服务提供帮助。

 

比如最近,日本IT公司富士通面向医疗场景推出了一款重量仅为65克的随身翻译器,该机器只需要夹在医生和护士白大褂的胸前口袋上,就可以帮助这些医疗工作者更畅快和他们的外籍病人进行沟通。富士通公司认为,即将到来的2020年日本东京奥运会将给日本更多的职业带去为国际友人提供服务的机会,而这样的产品无疑会提高不同国家的人之间的沟通效率;对此公司也将根据更多行业领域的需要,提供对应的随身翻译硬件产品。

 

小结

 

客观来看面向消费和行业市场的前景已经比较广阔,但作为智能硬件的一个品类,随身翻译器还得从三个维度来判断今后的成长空间。

 

第一,是翻译品质,这也是用户判断一款随身翻译器好坏的基本维度。试用目前所有软件端的翻译工具,你仍然能发现针对那些较复杂的语言表达,不少翻译的结果仍然有些蹩脚。对随身翻译器来说,其所面对的考验,无疑也是背后的开发团队,能否结合自主技术形成在精准翻译及表达方面的产品壁垒。

 

第二,是产品灵敏度,这直接反映出产品的性能。前面提到一款随身翻译器的优势,也是在于其搭载了专门处理语音、翻译、转述流程的相关芯片,得以让翻译的过程变得更加流畅。所以一款翻译器能不能听清你们的对话(包括各自的口音),并把相互之间想要表达的意思通过设备转述出来,所有的这些,都有赖于产品灵敏度及其背后软硬件集成的技术作为支撑。

 

第三,是成本和价格,这些数字的高低直接也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和期望。目前,在无法预估成本的前提下,价格作为依据已经反映出随身翻译器的的成本门槛。例如,晓译、咿哩、Travis三款翻译器的零售价分别是人民币2849元、1799元和1399元,较之百元智能硬件市场的价格水平,随身翻译器和普通消费者的早期接触,并不算特别亲切。B端行业和C端租赁市场的增长,对于设备量产能力的提携及对成本的降低,是产品普及的突破口。

 

仍然值得期待的是,随身翻译器作为帮助我们和国外友人有效交流的工具,正随着身处各行各业的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和外国人沟通机会的增多,变得更有应用价值。市场的潜力接下来也许会让更多的翻译类软件公司、人工智能公司或者智能硬件公司着手对随身翻译器的研发,并基于他们的一些核心的技术优势,加之资本的推动,把产品打磨得更成熟可靠。

 

可能之前你不曾想到也难以猜测,未来多数人或每个家庭必备的智能硬件竟然会是一台随身翻译器。——尽管我们都说不准到底会不会是这样的结果。毕竟始终是需求为王,只能拭目以待了。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