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业界

Keep意欲冲刺港股,恐重蹈Peloton覆辙

文 | 王雨桐

编辑 | echo

“自律给我自由”的Keep,即将冲刺港股市场。

2月25日晚,国内最大的创新型线上健身平台Keep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高盛和中金公司。

KEEP能实现自己的财富自由吗?

Keep的IPO之路

Keep App最初于2015年2月上线,主要提供健身教学、跑步、骑行、交友及健身饮食指导、装备购买等一站式运动解决方案,主要运营主体为北京卡路里科技有限公司。

Keep成立至今共获得9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软银愿景基金、高瓴资本、GGV纪源资本、腾讯、五源资本、BAI资本等。其中最大一笔融资为2020年12月完成的3.55亿美元F轮融资,这笔融资也是迄今为止业内最大一笔融资。

根据招股书披露,从收入构成上看,公司的收入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自有品牌产品、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广告和其他服务等。

其中,自有品牌产品报告期内产生的收入分别为3.96亿元、6.37亿元、6.39亿元,分别占公司总收入比例的59.7%、57.5%、55.1%,占比均在50%以上。

公司的自有品牌产品包括Keep智能单车 、Keep手环 、智慧秤及跑步机,此外还销售配套运动产品(包括健身装备、服饰及食品),销售方式主要是直接通过自营商城和第三方电商平台或通过第三方批发渠道向用户销售。

但目前,Keep还处于尚未盈利的状态。报告期各期,Keep的净利润分别亏损了7.35亿元、22.44亿元、24.58亿元,两年多累计亏损高达54.37亿元,远超过同一时期公司的营业收入。

至于2020年度和2021年前三季度出现大幅亏损,主要系因公司估值上升带来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这部分公允价值变动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金额分别为3.56亿元、21.49亿元、16.63亿元。

在线运动究竟是不是伪需求

2019年,Keep曾被曝出进行大裁员,但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其经营状况大为扭转。

在疫情的影响下,人们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另一方面线下健身房停业,互联网健身成为用户的替代选择。受此利好,2020年Keep完成两轮融资,完成F轮融资后,投后估值高达20亿美元,成为运动科技领域当之无愧的独角兽企业。

但眼下Keep更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在疫情逐步得到缓解后,Keep能否在市场考验下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关于这点,Keep的海外版Peloton在完整经历了疫情下居家健身的大涨与回落后,率先给出了答案。

Peloton专注于家庭健身,2019年登陆纳斯达克,受疫情居家潮影响,股价从每股19.72美元一路暴涨至167.42美元。随着美国防疫政策放宽,实体健身场所恢复开放,Peloton业绩增长显著放缓,市值狂跌近400亿美元。

显而易见的是,Keep也将面临这样的困扰。近日,Keep宣布将再次回归线下,推出优选健身馆,主打49元一节的团课课程,按次付费,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对于Keep而言,线下扩张会更考验Keep的现金流,但流量变现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因此Keep重归线下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结果,目前依然不得而知。

Keep的未来

Keep的未来到底该怎么看?

对于Keep来说,上市对于其是一个必须的选择,无论是多轮融资之后投资人的退出机制,还是其发展壮大所必须的资金支持,上市都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选择,然而问题是港股上市其实并不困难,毕竟相比于国内的上市条件,注册制下的港股上市是相对容易的,因此Keep的上市不会受到过大的阻碍。

毫无疑问,Keep的知名度和市场沉淀已经具有一定基础。目前,中国超过七成的健身人群对keep均有所了解,这款应用的月均月活用户为3440万,社区互动总数为17亿次。

但Keep面临的并不是一片坦途,虽然国内线上健身市场在快速增长,但是国人为课程付费的习惯远远没有形成,很多人宁愿在健身房花费千金也不太愿意购买在线课程,用户习惯的改变需要漫长的时间。另一方面就是,健身器材、服饰等品类的售卖竞争也很激烈,且供应商来源有限,keep商场在竞争激烈的电商平台中极难形成护城河优势。

如何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形成商业闭环,就成为了Keep的当务之急。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