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报道-o

《一的力量》:业主与租户原型的主要特征

业主与租户原型位于纵轴的正上方。业主掌握着权力,单方面自上而下制定战略。他们控制着关键资源或市场准入,制定着租户需要遵守的规定。相比之下,租户的权力就小了许多。租户自发决定加入业主的管辖,但是,一旦加入,就必须同意遵守业主的规定,没有其他选择。业主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和权力,也就是他们对稀缺资源的控制,来管理租户的行为,以实现双方的互利互惠。

1 业主通过控制权力基础来获得结构性优势。

2 业主制定大方向和战略。

3 业主明确制订并强制执行游戏规则。

4 优秀租户受到认可和奖励。

5 业主拥有开创先例和化解争端的权力。

6 随着租户数量的上升,业主的权力不断增加。

1 业主通过控制权力基础来获得结构性优势

业主通过对高价值或稀缺资源进行控制来获得权力和影响力。例如,资金、准入、关系等等。租户自发加入,因为可以从中获得利益。业主了解自身拥有的经济或政治特权,并利用这些资源来维持权力。

1950年代,美国开始进入了一个富余时代,这与大萧条和二战时期的艰苦朴素和勤俭节约形成了鲜明对比。国民生产总值从1940年的2千亿美元涨至1950年的3千亿美元,而到了1960年代,又跃升到了5千亿美元。人们的居住区域规模不断扩张,纷纷建造新房。随着城里人逐渐向郊区转移,在1950年代,汽车的普及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志。

美国汽车型号的多样性和豪华程度造就了空前的街头盛况,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尾翼、鲜艳的涂色和闪亮的铬合金装饰。到了1950年,底特律三巨头——通用汽车、福特和克莱斯勒提供了243种不同的型号的汽车,几年之后,三巨头就控制了94%的美国汽车市场。

随着消费主义的盛行和经济形势的好转,美国工人手中也掌握了新的权力。如果说中产阶级通过购买商品来表现自我,那么工人阶级则是通过加入工会来确立社会地位。在汽车行业,华特洛伊泽就是蓝领们的代表。

1946年,洛伊泽当选了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主席。4年之后,升任产业工会联合会主席。用作家尼尔森李奇坦斯坦的话说,他的名号“底特律最危险的人”实在是名副其实。

《时代》杂志把洛伊泽列入20世纪最重要的100人名单。他因谈判技巧高超而享有盛誉,采取的主要方法是一种被称为“模式谈判”的战术。UAW首先把目标定在三巨头中的一家,如果这一家不做出让步,就把工人从工厂撤走,然后让这家公司眼睁睁的看着竞争对手填补市场上的供货缺口。

为了避免损失范围进一步扩大,受到影响的这家公司不得不向工会妥协,而另外两家公司也只能乖乖就范。简单说,洛伊泽从三巨头中找出一家做示范,以销售额的下降作为“武器”相威胁。一旦与这家公司在集体协议的条款上达成一致,就会把同样的协议拿到另外两家公司面前签字。

模式谈判的做法十分奏效,包括钢铁、卡车运输、电子和航空公司等其他行业的工会纷纷效仿。

UAW的努力,为工人们换来了更高的薪水、更完善的福利和退休保障,也争取到了标准的岗位分工、病假、带薪假期,以及更为舒适的工作环境。洛伊泽在1970年因飞机事故而离开了人世,但他的精神留了下来。记者罗伯特J萨缪森曾这样写道,“到1970年代后期,工会甚至谈下了这样的条款:退休后30年都可以享受到全面的福利。十几岁进工厂的工人,基本上不到50岁就可以退休了。从总体上看,附加福利达到了行业整体劳动力成本的三分之一,而1968年时,这一部分才占五分之一的比例。”

很快,三巨头之间在劳动力成本上已经不存在任何竞争。底特律的所有汽车厂商提供的薪资水平和工作环境达到了同样的标准。UAW创造出了全世界最富有的一群非熟练和半熟练工人。在福利条件普遍惠及到汽车行业中的所有工人,同时行业中又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的情况下,UAW的业主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工人们的好日子一直持续到了1970年代中期。然而,当日本汽车厂商进入美国之后,石油危机又让全世界陷入了萧条,工人的地位因此受到了冲击。从那时起,一次业主与租户权力的重整便拉开了序幕。

工会的出现,颠覆了老板与工人这种传统的寡头政治,在这其中,工会领导人华特洛伊泽扮演了业主的角色。他控制了租户(汽车厂商们)迫切需要的资源——劳动力,同时制定并强制执行了准入规则。

在UAW最辉煌的年代,从1940年代晚期到1970年代中后期,会员人数翻了三番,从50万一跃而至150万。工会的权力来源于其对生产方式的控制。然而,最后还是和租户们一样,未能幸免于宏观和微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在1970年代的萧条时期,当丰田等日本公司掀起一场管理界的变革风潮时,工会的主张从此便失去了吸引力。

洛伊泽、UAW和底特律汽车行业的故事,强调了业主与租户这一架构中的一个关键点。当前者不再制定规则时,整个架构便随之瓦解。

2 业主制定大方向和战略

业主为租户的行为制订清晰的指导方针。业主有权力决定如何为自己获得最大化的价值,并且,他们通过这种权力来引导租户的参与,让租户同样可以从中受益。

1975年,比尔·盖茨(Bill Gates)和他的朋友保罗·艾伦(Paul Allen)成立了一家软件公司,取名微软(Microsoft)。他们为公司定下了一个使命,要“让每个家庭的每张书桌都能摆上一台计算机”。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时间,梦想成真了,微软也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品牌之一。因此,当1994年盖茨发布他个人的新使命时,全世界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过来。

盖茨的梦想,是要为这个世界上的穷人解决健康问题,特别是艾滋病(HIV/AIDS)、疟疾、肺结核等疾病。他以9400万美元起步,开创了自己的慈善基金,也就是今天的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MGF)。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是历史上最为成功的投资家之一。受到盖茨投身于慈善事业的感召,他于2006年宣布,将把他全部资产的85%注资到BMGF基金会。巴菲特高达370亿美元的捐款让基金会的捐款总额达到了600亿美元,成为至今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慈善基金会。

《华盛顿邮报》的医学记者苏珊·欧奇博士(Dr Susan Okie)这样描述“盖茨-巴菲特现象”:“比尔与梅琳达·盖茨树立的光辉典型,与他们捐助的金钱一样重要。基金会通过吸引人们对全球不平等的关注,也从其他人那里获得资助,使得参与解决全球性问题成为了富豪和名人圈中的一种时尚。巴菲特的参与正是这种趋势的写照,而且进一步促进了趋势的发展。”

盖茨开启了这一影响力的良性循环。截至2009年底,BMGF基金会已拥有334亿美元资产。目前在100多个国家设有运营机构。其全球伙伴数量巨大,并且一直在增长。据《时代》杂志报导,BMGF基金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基金会之一。2009年,基金会拨款30亿美元,预计2010年的现金支出将达到350亿美元。

本来,比尔·盖茨的使命之一,是消除医疗研究领域日益拓宽的鸿沟。肺结核、疟疾和艾滋病是全世界对人类生命构成最大威胁的疾病,却是研究领域中资金最为短缺的一块。在过去,援助人员、政府和国际组织手中非常有限的资金只能用来应对这些疾病带来的某些具体问题。而这些疾病是否会有彻底根除的一天,他们连想都不敢想。比尔·盖茨的介入则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

基金会有一种磁性吸引力,把全世界的相关组织、政府、慈善家以及其他一些部门联合到了一起,来共同应对这个世界上最严重的问题。

不可否认,可以跟这样一个名人云集的组织搭上关系,这对许多人都是一件相当有吸引力的事。因此,基金会吸引到的资金也是其他慈善机构遥不可及的。基金会计划每年捐助30亿美元,这样的规模史无前例。

盖茨夫妇正在利用他们的权力、财富和影响力来重新安排世界的行动议程。比尔盖茨如是说,“我觉得,这个世界在赋予我财富和好运的同时,也交给我一种责任,回报世界的责任。”

因为其鲜明的主张——为“会员”提供金钱,盖茨基金会可以算得上是一家业主,其租户则是遍及世界成千上万的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和慈善组织。由于盖茨基金会对相关产业的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导向作用,这些机构和组织都在基金会的指引下进行工作。伦敦卫生与热带医疗学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的一位教授布莱恩格林伍德(Brian Greenwood)称,“他们有能力引领行业的总体发展模式。”

基金会及其使命吸引来了一批最优秀、最聪明的人士。比尔盖茨用打造微软时的那种激情感染着各式各样的人群,让大家走到一起,共同应对眼下的问题。于是,盖茨夫妇的行动议程就成为了这些人的行动议程,而整个社会的创新力量也都以他们的愿景为中心进行聚焦。盖茨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定下了一套行动议程,吸引到政府、私营业合作伙伴、非政府机构和非盈利机构的加入,而且最关键的是,他吸引到了大量的资金,让这些资源为了同样的使命而聚合在一起。

就像当年个人电脑的流行一样,比尔盖茨再次掀起了一股风潮,让人们觉得,倾尽财富来追求个人梦想是一种时尚。摇滚歌手兼慈善家博诺(Bono)曾这样说过,“比尔盖茨两次改变了世界。而从历史的角度看,他带来的第二次改变也许分量更重。”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