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报道-o

50元飘柔是国外廉价货 奶酪如何被巨头抢走

据记者调查了解,同样的飘柔产品,在国内售价50元的系列,在发达国家却只卖几美元,一个生产于中国的产品,经过国际物流的运输,却变得越来越便宜,这到底该如何理解?

是企业本身在国际定价上就做出这一差异化决策?还是因为不同国家的经销商或渠道商所致?

几乎所有日化巨头近几年的财报都显示,新兴市场正成为其销售和利润增长的重要地区。然而,对于新兴市场这一巨大奶酪,到底是被谁拿走了最大的份额?

是日化企业本身,还是渠道?

今年2月份,联合利华和宝洁两大日化巨头纷纷曝出利润下滑的消息。根据联合利华公布的2011第四季度财务公告,其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20.42%至7.6亿欧元。与联合利华相比,宝洁公司今年1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公司去年第四季度净利16.9亿美元,虽然超过了联合利华的9.99亿美元,但较上年同期的33.3亿美元大幅下滑49%。

与此同时,两者做出的一个共同举措就是进一步提高日化产品的销售价格,对于已经高于国外几倍的日化产品进一步提价。

这不得不让人发问,新兴市场日化产品“高昂价格”背后的营业收入,到底是被哪些成本吃掉了,为什么外资巨头对外不愿提及?

日化专家李智勇在谈及药企进军日化行业,为什么会趋之若鹜的原因时表示:“日化行业厂家的全行业平均利润率可以达到20%~30%,高于国内医药行业的平均利润率15%~20%的水平。”

那么,中国本土这么高利润率为什么还会出现全球的利润下滑和亏损呢?对于这一问题,或者可以做出两种解释:“第一外资巨头在华的利润率很高,但超额利润需要弥补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市场的成本或亏损;第二是外资巨头牺牲了高额利润率以换更大的市场份额。”

如果第一种解释正确的话,毫无疑问,新兴市场的奶酪是被外资巨头拿走的。他们拿走奶酪的同时,还推高了国内的CPI。对此,国家发改委应该好好介入调查,或者到国外考察一下,好好做做比较。

如果第二种解释正确的话,这将与国内日化行业进入洗牌阶段的判断不谋而合,沿袭这一判断,加上外资巨头渠道下沉,进军二三线城市的计划便不难理解了。他们愿意通过支付高昂的卖场进场费以驱赶走本土中小企业,并进而收编壮大自己的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进场费”对外资巨头有两种含义:一是销售费用或称渠道成本;二则涉嫌低价倾销,因为这时产品的真实定价应该解释成卖场的产品标价减去进场成本。

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洞悉每家外资企业到底给大卖场支付了多高的费用,或者形成了怎样的对价合作,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目前国内日用品销量的60%以上是通过超市和连锁店卖出,像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则为与之有长久合作关系的国外日用品牌所把持。

就像两面针相关负责人在分析两面针市场境遇,“两面针主要依托城乡小店销售,同时外资企业以其品牌优势卖低端产品,使两面针价格优势不再明显。”

由此,不管是外资巨头直接拿走了丰厚利润也好,还是外资巨头因为扩大市场份额的需要支付了“竞争成本”也好,在记者看来,奶酪都是被别人拿走了。

而对于本土大量中小日化企业来说,在品牌欠弱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渠道做强做专正成为一大挑战。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