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报道-o

职业人生:打断也是一种激励

  “打断”也是一种激励

  人们通常认为一鼓作气完成一件事情是最高效的。但仔细回想一下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种种,也许你会发现,这不过是习惯思维导致的误解罢了。

  当那部迷得你“神魂颠倒”的电视剧演到关键时刻戛然而止,有没有把你急得到网上翻阅后续剧情介绍?

  当手头的工作汇报写到一大半突然被喊去给别的同事帮忙,帮忙完成后第一件事情是不是把汇报赶紧接着做完?而且可以打赌,在给同事帮忙时,你心里惦记着的一定还是那份工作汇报。

  如此种种举不胜举。其实,心理学上有个“蔡加尼克效应”,很多时候,当一件工作被打断后,反而更能引发完成它的愿望。

  如果你恰好是一位管理者,不妨深究一下,这一心理其实在管理中可有妙用,也许你已经“被迫”运用过,因为太多时候,紧急任务总是超出想象得多。当然,运用这一方法也是有各种限制条件的,比如和员工本人的性格,以及其手头工作的进展程度等都有关系。

  一起来关注吧。管理(子 荷)

  给个机会跳出来

  傅志钢

  金六福集团品牌总监

  作为金六福的品牌部门,我们团队可谓任重道远,金六福旗下的所有品牌的战略规划、产品线的管理、新品开发和推广等等都是我们部门的活儿。尽管在管理制度上已经完善又完善,但依旧挡不住紧急事情的发生。

  4天,收获意外惊喜

  有一年夏天,集团准备上市一种新品,按照惯例,新品上市时间是先确定下来的,然后倒推计算出其他前面需要的配套工作的完成时间,换句话说,没有拖延的可能。我们部门负责的是新品封样的确定。

  就在大家忙活得正起劲的时候,集团临时决定在某个省份做一个促销活动,必须马上出活动创意和策划案,急需我们部门立刻拿出方案来。这也是个非常重要的活动,没有推脱或延迟的可能。无奈之下,我们只好暂时搁置了新品封样,投入到新的公关活动上,大概用了4天的时间,终于完成。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4天,造就了一个冷却的机会,之前我们曾在新品封样的一些细节之处反复纠结,比如在防伪铆钉的问题上一直没找到满意的方案,几乎就要做妥协了。但就是这4天里,团队里有人触动了灵感,最终实现效果相当不错,时间上也如期完成。

  其实创意的事情,常常有个过程。有时候当把脑子清空,置身事外时,可能突然就能有个让自己惊喜的念头跳出来,其实那被打断的4天,恰恰给了我们这个跳出来的机会,能以另外一种方式来审视之前的问题。

  从那儿以后我开始主动运用这种“打断法”。当工作陷入千头万绪状态时,我会有意让大家去尝试新的事情,比如把本来安排在下周或更远的工作提前到现在来做。当然,无论打断与否,不能忘记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终究要把事情做好才是关键。

  潜能是需要激活的

  这种“打断”所产生的激励,我个人也有深刻体会。

  就在前段时间,我正埋头于我们集团一个广告片的拍摄工作,突然接到上司电话,长沙有个新品上市发布会,原本是他要去出席的,但因他临时有急事需要我代替。这时距离这个新品发布会只有不到一整天的时间,而我拍广告片的所有行程计划都已经安排好,去广州的机票都订好了。更要命的是,去参加这个发布会,我需要代替上司对客户做介绍,而当时我对要讲的东西一点儿准备都没有。

  匆匆改签了机票,我于当天晚上10点赶到长沙,一落脚就立刻为第二天做准备。为了把我们最好的一面传达给客户,我重新整理了自己的思路,一直写到凌晨4点,做了70多页PPT。第二天的发布会上,我的介绍效果非常好。

  这个紧急事件让我重新挑战了自己一次。那短短的不到一天的时间里,让我知道了如何更好地和客户沟通,形成了一个具体方案,而且那个方案可能对我们全国其他区域都有很大帮助。

  有时候人一定要找到一种方式才能激活自己的某种潜能。那天晚上我只睡了4个小时,但是睡得非常香。而后来,那被打断的电视广告的拍摄,也如期完成了。

  适当地调整考核指标,给员工布置任务时预留一些时间,让他们更从容应对突发事件。也让他们知道随时都可能接到新任务,更有紧迫感,从而更有效率地完成手头现有工作。

  组织分享和交流,告诉员工紧急处理的工作给组织带来了哪些帮助,分享大家的方法。

  打断时间通常不宜过长,也不要让打断成为一种惯性,太过频繁就会丧失激励功能。

  学会协调更多资源,当突发事情时帮助员工推进工作,比如在内部增加人手帮忙,在外部寻求帮助,尽量完善员工作业的平台。管理

  勒住成就欲

  盖龙佳

  东软集团华北大区人力资源总监

  “打断式激励”如果发挥得好,能让被打断的员工期待获得更多的任务。在软件里,这称为多线程工作。我们总是认为工作中一心一意是最好的,但多线程工作并不代表不专心,针对其中的单一任务也是一心一意的。我们团队中,对多线程工作的运用非常多。

  但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打断式激励对于领导力的应用,这来自我的亲身体会。

  新管理者的烦恼

  2008年时,我被任命为集团的人力资源总监,分管东软一个城市的人力资源平台。那是我第一次成为团队负责人。

  在此之前,我的工作作风属于非常激情的那种,冲劲儿很强,愿意迎接挑战。在成为一个团队管理者之后,也保留了这种风格,当时我在一些社会团体中还担任职务,资源也比较广,很多事情都冲在前面,经常觉得这个工作我更擅长做就赶紧去做了。

  但是,我渐渐地发现,自己越来越累了,以前只要把自己的那摊活儿想明白就行,现在不一样了,还要想团队的活儿,想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等等。而且所有和我们部门有关的工作,无论部门内部还是外部,都只认我一个人。任何事情非要找到我才去办。不过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自己也觉得不找我不对,否则就成了所谓“隔着锅台上炕”么。

  接下来有一次,我收到团队员工做的调研报告,关于人才结构的。做得非常好,几乎不需要修正。我所需要做的,只是转给公司相关更高层领导。这让我突然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了,也猛然明白,我的同事们,他们为什么不能再往前走一步呢?正如我自己一直提倡的那样:做HR要睁眼看世界,要和业务单元结合,和整个人才市场的动态结合。其实他们可以往前走,但我的光芒太强很容易掩盖整个团队的能力。而且我一个人往前走,虽然似乎走得很快,但是不能持久的。

  打断自己,才能走得更远

  就在那段时间,我也看到一篇文章《勒住你的成就欲》。实际上对管理者来说,勒住自己的成就欲就是一种打断。顿悟之后我开始“撤”,团队的员工越来越往前走,这样让他们更有责任感,更成熟,他们的能量不断释放,有些还兼任了业务单元的人力资源主管,不断受到认可。

  而这个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激励。当我的团队更成熟,我的欲望也就更高,因为我发现自己还能迎接更多事情。以往陷在就事看事之中,而一旦从中解脱,可以看到更大的格局,比如整个大区域里人才结构的选择,创新的渠道,云计算下人才的获取和发展等等。我思考的远比以往更多。

  2011年年初,我离开了原来的岗位,开始负责东软整个华北区的人力资源事务。之前的经历于我而言收获颇多,打断式激励在领导力里的应用的确效果不错,尤其是对新任的管理者。

  打断的那个点很关键,打断前后必须有传承关系,如果是两场电影之间插广告,插100个都没人关心,但电视剧就不同。还有,千万不要在员工还没进入状态时就去打断。

  目标群体是否能接受这种方法也非常重要,内驱力比较高,自我成就欲很强的人比较适合,否则坚决不能使用。

  量上也要把握,过犹不及,虽然很难量化到底多少是最合适的。有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跟踪,拿结果说话,看绩效。结果好可能就证明是适合的。管理

  为什么人们通常会有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到长城就“非好汉”的情结?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那么主管该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通过有效的激励实现更高的团队绩效?

  一鼓作气才高效吗?

  文 / 晓 庄

  实验:未完成的工作更难忘

  女心理学家布鲁纳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