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报道-o

格非:寻找有勇气的写作

  本报记者 沈山 北京报道

   “很多人认为,中国并不缺少有智慧的写作,而是缺少有勇气的写作。”

   面对记者的设问,格非略微思忖了一下,随后表示,并不完全认同记者的说法。

   在格非看来,所谓有勇气的表达,始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人性的洞察,这往往取决于对灰暗或绝望心灵的呈现深度;二是对现实的反映,即对横行于外部世界的各种暴力的反思与批判。后者往往只有落实于人性与心灵的笔端,才能真正成为有品质的文学表达,否则很可能只是一份社会学或经济学的记录。

   “小说有其自身的表达诉求。”格非说。

   斜倚在对面木椅上的格非,看上去平静、安详,甚至略显沧桑,显然,岁月在这位曾经写下了《迷舟》、《青黄》等一系列迷幻而优雅的实验性文本的小说家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格非曾是整整一代文学青年膜拜的偶像,但在经历了1980年代先锋文学的狂飙突进之后,近20年来,格非一直在经历一场看上去迟缓但却持久、坚韧的转型。

   相对于青年时期的实验性表达及对形式的饥渴,而今无论是生活还是写作,格非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格非曾一再声称,经典的写作并不一定来自于生活,深居文本或学院中心的作家,同样能写出留名青史的经典。看上去,这更像是对自己当初写作姿态的一种辩护。

   说到底,格非是一位充满野心的小说家,其对经典叙事的渴望,使其无法回避甚至时常期待外界对他的各种评价。我们甚至可以将此视为他创作转型的动因之一。

   或许正是出于对自己早年写作经典性的怀疑,这些年来,格非始终专心致力于长篇小说的表达与开掘,从《欲望的旗帜》,到《人面桃花》,再到最近的《春尽江南》,虽非高产,但一部接一部扎实的长篇,最终还是以格外醒目的方式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这些长篇通常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现实的关照及各种世俗生活的场景与细节。显然,无论是出于对经典叙事的追求,还是因为写作观念的变化,抑或是由于生活的历练,如今的格非,已经远远偏离了当初空灵、飘渺、充满形而上意味的写作轨道。

   其中,由《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三部作品构成的系列长篇,最为集中地体现了格非的叙事野心。通过这样一组三部曲式的长篇系列,格非尝试以宏大叙事的视角,探索百年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的变迁。

   毫无疑问,相对于目前国内文坛整体的虚弱,相对于近年来其他中生代作家的相继沉寂,这组作品是厚重的、扎实的,它显示了格非的坚韧、执着与耐心。

   不过,略显遗憾的是,就创作质量而言,三部作品在整体上似乎有些参差不齐。比起第一部《人面桃花》问世时的好评如潮,无论从文字质量还是叙事节奏来看,第三部《春尽江南》都显得草率而匆忙。

   这部完全聚焦当下题材的长篇,创作手法似乎过于回归现实主义传统,因而在形式上缺乏新意。而这并不构成问题的关键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