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一半火焰,一半海水,新能源汽车普及的几个难点

   前几天,北京举行了今年首期购车指标摇号。数据显示,普通车指标每期减少1466个,中签难度再创新高,基准中签率为164:1。新能源车本期提供4526个个人指标,2139位申请者无需摇号就能直接获得指标。

  一边是拼命厮杀;一边是悠然自得。如此反差,着实证明了普及新能源汽车任重道远。具体来讲,普及新能源汽车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成本问题悬而未决

  与普通品牌整车相比,新能源汽车价格偏高,主要体现在技术成本和电池成本两大方面。

  以混合动力车为例,其需要提供内燃机动力及电动力的一整套系统,技术含量自然要比普通车高出很多;以常见的中度混合车为例,其电系统中,镍氢电池需要提供峰值功率为12千瓦到20千瓦的电机,电压要达到144伏特到300伏特的范围之内,电池成本无疑要。

  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车还需要驱动控制器、仪表系统等作为辅助,加之新能源汽车自身质量要比原型车有所增加,价格高出原型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另外,国内新能源汽车价格,在很大程度上与汽车企业的全球战略和市场策划息息相关。由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国外汽车企业打出“概念牌”,将销售业绩和市场占有率放在次要位置,因此,同一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国内售价要比海外售价高出很多百分点。

  为了降低新能源车的成本,国家为其打开绿灯。一是明确了新能源汽车不许摇号,直接可拿车牌;二是执行国家和地方政府双重补贴政策,其中国家补贴直接补贴企业,地方政府补贴直接发放给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单位或者个人。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消费主体进行政策支持。据官方数据显示,三地政策综合补贴均超过10万元。其中,上海市所有综合补贴综合起来,可高达15万元。

  不可否认,国家政策补贴确实让新能源汽车价格降了温,补贴后的价格达到了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但是,政策补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据了解,普通的铅酸电池动力纯电动车不能获得补贴;其他动力电池,电池组电功率大于等于15KWh的纯电动汽车或者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才有可能获得补贴。另外,国家政策只给每家企业前5万辆新能源汽车给补贴,之后很可能会取消补贴,不取消,补贴额度也会减小。很明显,如果汽车厂家不能有效降低成本,卖出5万辆后,新能源汽车价格还得涨价。

  总而言之,要想从根子上解决成本问题,其关键在于汽车企业,并非政策扶持。打铁还需自身硬,讲的就是这个理。

  技术标准尚无定论

  201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2万辆,同比增长104%;2013年,全国销量达到1.76万辆;201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超2013年全年总额,达到2万辆,同比增长2.2倍。在新能源汽车加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技术标准却还是软肋。

  新能源汽车产业确定发展基调后,纯电动车技术路线一直存在争议。电网、油企等国有能源巨头一直对其争论不休,是采用充电的方式还是换电池的方式,目前仍然没有定论。

  技术标准不确定,新能源汽车就很难在大范围内推广。不仅适用范围受到限制,而且还会营销消费者的信心。技术标准归根结底是可靠性的问题,这关系到消费者的使用体验,更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目前,国内多数汽车厂家还不具备大规模量产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实力。甚至,一些汽车厂家完全靠供应商的帮助来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除了技术问题外,国家在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标准法规建设也是明显滞后。对大众消费者而言,新能源汽车还是个新鲜事物,接受它还需要很大勇气。没有健全的法规作保证,就好比缺少一颗“安心丸”,消费者自然就会更加怀疑。

  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在美国,基础充电桩已经超过了肯德基、麦当劳的数量。相比之下,我国的充电桩和充电站的建设十分缓慢。一是充电接口和协议不统一,充电桩无法使用所有新能源汽车;二是配套设施不具备区域连贯性。一旦出了城市,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充换电站。

  相关公共配套设施,直接关系到新能源汽车使用的便利性。一旦丧失便利性,新能源汽车也就成了空头支票了。

  关键性技术无突破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是实现电动化,电动化的核心就是电池,而我国在电池技术方面却相当薄弱。一方面,中国电池的品质、一致性、稳定性都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成本价格高、充电时间长、续航里程短,严重阻碍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步伐。

  普及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全世界都在努力,中国当然不能落后。一是要当一场技术攻坚战,从根本上解决成本问题;二是要打一场市场营销战,以观念带动提高普及率。当然,我们也不能闭门造车,还应该集思广益,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