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商业创新就是机器代替人?马云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这几天Amazon GO突然刷爆了朋友圈,一种新型的无人商店悄然诞生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这家位于西雅图第七大街2131号只有167平方米的线下便利店,可以让顾客不用排队,不用结账,直接拿东西走人。

听上去这是一次畅快的购物体验,但不要被表面现象迷了眼睛。Amazon GO背后,是亚马逊对计算机视觉、传感器和深度学习的重度利用。当顾客从货架上拿起一件商品,亚马逊可以借助技术追踪到商品和顾客,自动将商品放入顾客的亚马逊购物车里。

Amazon GO的启迪

所以,你看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无人商店,Amazon GO在为顾客打造新购物体验的同时对线下购物时人们的行为数据也非常感兴趣。比如挑选商品、驻留时间以及是否会关注其他商品等等,这些数据在传统零售店里商家是无法获得的,而Amazon GO利用技术就能收集。

借助这些数据,亚马逊可以知晓线下顾客的喜好和习惯,改善商品的上新、摆放以及库存,达到更高的运营效率。

Amazon GO的出现有它独特的市场环境和人文背景,亚马逊的商业模式也是催生这一新零售形态的原因之一。

Amazon GO的出现也在中国的零售行业掀起轩然大波。但对于国内市场来说,Amazon GO有些超前了。记得芝麻信用此前也在杭州等地测试过24小时无人商店,最后实际付款率只有82%。

美国作为发达国家,有着非常健全的公民征信系统,Amazon GO也接入了这一系统,如有违规顾客,将会成为公民信用系统里的一笔信用坏账。

另外,美国市场人力成本昂贵,Amazon GO无人商店设计的初衷也是解放人力,利用技术完成服务,这符合美国国情。

反观中国市场,在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以及人力成本相对低廉的情况下,Amazon GO模式还不适合本土市场。但Amazon GO却是给零售业提了一个醒,什么才是适合中国市场的新零售形态?

阿里的新零售玩法

马云在10月云栖大会上抛出“明年阿里将不谈电商”的言论,表示“纯电商时代已死,未来是新零售的时代”。

在马云抛出新零售概念后,国内的大型商业地产、商超以及苏宁、京东等线上线下商家也开始谈及和尝试新零售,主动求变。而位于成都商业中心凯德Mall里的素型生活馆,就是马云口中新零售的雏形。

在与阿里新零售平台合作之后,素型生活成都凯德店在品牌、采购、品类、商品管理、促销活动、会员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造。简单点说,就是素型生活接入了阿里的会员系统,引进淘品牌,实行线上线下统一定价规则。

马云提出,新零售的形态应该是线上、线下、物流三者融合一体。素型生活所打造的集合店其实是线上品牌的一个落地,但不是简单的开设实体店,而是将线上的会员、管理、品牌和营销都融入到线下,阿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赋能。

这种赋能的角色在阿里与银泰、苏宁云商的合作中表现的更彻底。今年双十一,包括苏宁、银泰在内的405家线下门店品牌总共有10万家门店参与了阿里巴巴的智能化改造,同样在这一天众多淘品牌参与到了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的“万店同庆”之中,当天总订单量同比增长400%以上。

阿里与Amazon GO谁才是真正的新零售?

Amazon GO推行的是一种简化版的线下购物体验,借助技术和互联网,将线下的排队结账放到线上,缩短了线下购物的操作流程,强化用户体验。而阿里的新零售试验则是将重心落到了服务上,这种服务包括用户运营、会员管理、消费者画像等多个层面。

Amazon GO的模式更多是直营或者自营,它与711、沃尔玛等传统线下超市的区别就在于大大减少购物流程;而阿里的新零售雏形更多的是希望强化全渠道概念。

过去,阿里做电商强调将线下搬到线上,现在阿里希望将线下与线上融合,使之不再是一个彼此分离的个体,而是互相融合的一个整体。那么如何融合呢?

这正是阿里提出“新零售”概念下的真实目的。阿里巴巴已经将自己定位为一家数据公司,“电商、金融、支付、物流,包括整个营销过程的环节都是站在数据的视角上。”

所以,在新零售的变迁中,阿里的角色已经从平台转型为服务,准确的说是数据服务。

其实阿里与亚马逊是走在一条路上,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Amazon Go呈现的是一种利用线下渠道的模式,所有环节都落在线上;而阿里虽然也将环节落在了线上,但注重的却是线下的用户体验,“Just Walk Out”(拿东西就走)虽然美好,但眼下还不适合国内的市场行情。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