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硬件利润不超过5%,究竟是雷军的克制,还是小米模式的无奈?

向港交所正式提交上市申请文件前,雷军在小米6X的发布会上大方宣布,2018年起,小米包括手机和各种生态链产品的综合净利润率将不超过5%。饱含社会公益意味的豪言壮语纵然在现场和网络上掀起热烈讨论的高潮,其中折射出的小米故事的未来走向才更耐人寻味。

 

 

 

硬件收入的量变之路

 

虽然没有人想要承认,但各家国产手机厂商的终极梦想是成为苹果。那意味着基于果粉忠心耿耿万千宠爱的高用户粘性和购买欲望,比硬件收入尚高一筹的品牌价值,作为行业最高标准的成就感和不断超越自身的野心。然而总地来说,最具致命吸引力的是那份足以支撑其疯狂研发的高收入。

 

 

 

各家国产手机也正在做高端化的梦,处理器,系统,相机,续航,工艺,大家试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出关于中国智能手机的独特故事。小米曾在2017年3月发布自主研发的移动处理器澎湃S1,这使其成为全球第四家、中国第二家可造芯片的手机公司;早在2014年就开始布局芯片研发的华为,旗下麒麟系列芯片很早便赢得掌声一片。反观vivo和oppo则选择耕耘更能直接触及年轻人需求的图像处理芯片,从更易被消费者认知的层面出发,将拍照功能作为历代新品的主打亮点。

 

根据2017年第三季度数据,苹果每部智能手机的净利为151美元,而华为、OPPO、Vivo每台手机的净利只有15美元、14美元、13美元。小米手机净利润只有2美元,仅为iPhone的75分之一。很显然的是,一切任重道远。照这个形势,对于雷军而言,问题的关键恐怕并非将硬件利润率压至5%以下——这是必然的,而是如何改变目前薄利多销的商业模式。

 

 

2010年8月10日,基于Google开源Android系统源码修改后的手机操作系统MIUI首发。一年后,小米手机才出世。这自然是雷军意识到流量为王,铺开产品为王之后的决策。小米的未来远景是成为靠平台服务收入和服务收入吃饭的互联网公司,然而若想取得在此领域厮杀的入场券,捷径并不存在,唯一让奇迹发生的路径是用硬件的量变铸就日后抵达飞云之上的天梯。硬件基础意味着用户留存、大数据和日后的转化可能。然而在小米推出第一代手机的情境下,就当时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而言,若想获得广大发烧友的侧目,性价比无疑是最能抓住人心的关键词。而致命的是,这和高端是全然二分的。

 

 

走向高端的可能

 

在宣布硬件利润不超过5%时,雷军还附上了另一句口诀般的念辞:利小量大利不小,利大量小利不大。据Canalys提供的数据,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大幅下降,仅9100万台,同比降幅超过21%,降幅达有史以来最大。同时,自2013年四季度以来,这是第一次季度出货量低于1亿。但在宏观数字背后,小米的故事却跟悲情沾不上边——小米第一季度销量同比大涨37%,与小米一同保持同比增长的国产智能手机品牌只有华为,而这2%的增幅也只能勉强被称为保本生意。

 

但今年以来,依靠设备迭代和疯狂营销支撑已久的智能手机市场不景气也已是事实。市场日渐饱和,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性将在未来逐步凸显,产品高端化更是国产智能手机厂商欲想掌控未来便必须乘住的大势。

 

 

2018年3月27日,小米MIX2S发布,搭载骁龙845处理器,全面屏陶瓷机身,AI相机,配置在安卓机行列内已属高端,然而购买过的网友在追评中依然反映了包括玩游戏看剧时发热严重、打王者来电话直接黑屏、拍照卡等不起眼,却十分影响日常使用体验的小问题。在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黑科技的前提下,包括小米在内的国产手机厂商依然停留在满足用户日常需求的门外久久徘徊。

 

设计高级感不足、品牌内在价值不够、区分度低等外在问题不纳入考虑范围的前提下,各家国产手机除了性价比,似乎真的没有让消费者必须选择的理由。当然,小米在系统开发和互联网服务层面的布局还尚未显山露水,在此之前,小米似乎需要继续蛰伏,把性价比的故事写好的同时,补足研发和专利短板,为日后可能发生的高端转型继续蓄力。

 

 

文/景彤

 

编辑/科技逻辑

[!--page.stats—]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