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平安好医生上市半年股价腰斩 好故事如何变成好生意?

作者:佩韦

来源:GPLP犀牛财经(ID:gplpcn)

平安好医生(01833.HK)自2018年5月上市以来,一直备受关注。

它有着一个将AI大数据用在传统医疗上的美好愿景,也一直都在积极的探索各种新的路线。作为互联网医疗的标杆企业,平安好医生让首个无人诊所落座乌镇。

但是单靠着新奇带来的热度并没有战胜投资者的理智,上市之后平安好医生的股价一路下跌,截止2019年1月8日,平安好医生股价较发行价已经跌去了一半。

为什么投资者会逃离平安好医生?好的故事为什么不能维持高的市值?

GPLP犀牛财经将从平安好医生的经营模式及商业模式来分析盈利实现问题。

平安好医生的短板——低频需求

互联网医疗自出现以来基本涵盖了医疗范围内的所有环节,包括诊前、诊中、诊后在内的健康科普知识内容、在线咨询、在线挂号、专家预约(包括手术)、预约陪诊服务、医药电商(包括O2O模式)、在线健康管理(包括慢病管理)等,基本没落下。

而平安好医生作为互联网医疗的“领头羊”之一,截止2018年年底,已经完成线下医疗资源与线上医疗资源的匹配,且在高端医疗方面占领一只地。覆盖医院3100家、其中三甲医院超过1000家、药店7500家,能够提供“找名医”服务的三甲主任医师2100名。

互联网医疗产品的好坏,往往取决于资源及其整合能力,平安在这方面优势明显。

但是如此广泛的领域涉足却没能改善平安好医生的低频使用需求,更是不可能撼动传统医疗的统治地位。

为什么?

互联网医疗与普通互联网产品不同之处在于最终场景的实现。这一点是基于线上、线下产业链的整合,而非普通互联网的用户交互和用户体验本身,最终的实现也部分仰仗客户心态的转变。所以,这是一次全新的突破,不是普通互联网产品经理能够解决的。

平安好医生为了改变这样的低频需求短板,也进行了大手笔的投入。

GPLP犀牛财经注意到,平安好医生在创始之初就深知互联网手段,在成立的3年里借助背后的平安集团的力量大笔花钱营销和广告上,其营销和广告费在2015-2017年分别是1.3亿、5.9亿、4.7亿。平安好医生的功课是做的足够多,但可惜的是,效果依旧不明显。

一份监测数据显示,平安好医生在2018年2月的相关用户数据,虽然相比于其他互联网医疗平台来说,呈现一支独大的态势,但是在2018年整体各类APP中依然表现不佳,其作为一款低频APP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

 

在GPLP 犀牛财经看来,平安好医生的高速发展非常依赖于平安集团的支持,在前两年,平安集团的支持甚至起到绝对主导的力量,平安集团的B2B采购贡献了绝大部分收入。但平安好医生面临的棘手问题就是如何将用户量的扩张以及活跃度的提升进行有效转化,收入提升的同时还能够提升企业的估值水平。

平安好医生改革商业模式

平安好医生使用低频的问题,造成了其作为一个互联网企业传播无力,无法像其他领域达到“口碑相传”的劣势。医疗行业的用户强调隐私性,对于患病事宜讳莫如深,甚至最亲近的人也不主动谈论。平安好医生发现了这一特点,从其商业模式开始做出调整。

据GPLP犀牛财经了解,平安好医生通过在2018年上半年对江苏众益康医药有限公司的全资收购,从而获得了《药品经营许可证》(批发)。根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第三批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批发)的企业,可视同取得之前的《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B证)。因此,《药品经营许可证》(批发)的取得意味着平安好医生获得了和其他企业进行药品交易的资格,也就是B2B资格。

另,平安好医生此前分别在2014年和2016年获得了《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的A证和C证,具备了第三方医药互联网平台服务能力和医药零售能力。在取得B2B业务资格后,可以直接向药品生产企业采购药品,从而形成B2B2C的模式,降低其健康商城业务的采购成本。

除了降低成本,从盈利来看,一般的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不论其前端的承载形式是什么,可直接收钱的业务无外乎广告、电商、游戏这三种。平安好医生作为“互联网医疗”企业,自然也不会跑出这个框架。

平安好医生广泛的尝试了直播等各种产品形态,但主要创造收入的方式除了平安集团的带头采购,也只有广告和电商。

截至2018年6月30日半年报,平安好医生营业收入11.23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同比增长150.3%;期内净亏损4.44亿元,同比减少2.6%。

可见,平安好医生想跳出这样的框架,扭亏为赢,也必须对现有的商业模式进行调整。

[!--page.stats—]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