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长盛基金的尴尬 盛名之下2018年规模大缩水超四成

作者:红色卡车

来源:GPLP犀牛财经(ID:gplpcn)

 

 

优胜劣汰是亘古不变的法则,有着20年发展历程的公募基金自然也在大浪淘沙。

 

作为曾经的“老十家”基金公司——长盛基金,很遗憾在这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长盛基金非货基规模只有164亿元,排名64位,早已经跌落第一梯队。

 

如果算上货币基金,其规模也不过268亿,同比缩水42%,位列缩水榜前六名。

 

而同为“老十家”的博时基金、华夏基金分别以2447亿、2297亿的规模位列非货基规模第1、第3名,之间的差距可谓隔着天堑。

 

为什么,作为“老十家”的长盛难以维持昔日的辉煌,管理规模大幅度缩水,市场份额不断下降?

 

2018年的长盛基金到底发生了什么?

 

管理规模大缩水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2018年长盛非货币理财规模为164.57亿,相较于2017年的303.80亿大幅减少,排名下降22名,在全部131只基金中排名第64。长盛净资产也从2017期末的508.56亿下降至2018年期末的268.30亿元。

 

长盛基金管理规模较2017年四季度末缩水超四成,管理费收入随之减少,直接导致长盛基金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大幅缩水。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投资收益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不能给基民赚钱,一切都白谈。

 

根据公开数据统计,2018年长盛旗下现存84只基金,七成出现亏损,其中长盛电子信息主题灵活配置混合、电子信息产业混合、息安全量化策略混合等基金亏损更是超过30%。

 

 

投资能力弱直接影响管理规模。

 

GPLP犀牛财经注意到,长盛基金在2016年期末净资产规模达到730.53亿元,除去2017年期中略有反弹后,一路下跌,直至2018年期末的268.30亿元,如此迅速大幅的管理规模缩水令人咋舌。

 

 

基金经理队伍频繁流动

 

公开资料显示,长盛目前有基金经理15人,而长盛所管理的基金数量却高达84支。基金经理人数中工作时间超过五年只有5人。另有5人管理经验尚不达三年。

 

这与长盛2018年频繁的人员流动密不可分。

 

据GPLP犀牛财经了解,仅2018年就有5名基金经理从长盛离职。虽然在公募基金行业内的离职换岗并不少见,但长盛基金经理调整后各基金收益率明显下滑,业绩差强人意。

 

例如,管理经验不到三年的基金经理乔培涛目前所管理的长盛旗下基金就全部处于亏损状态,且收益远低于同类平均收益。在A股市场行情频繁波动的情况下,经验不足的基金经理很难驾驭净值回撤的风险。老将出走对于规模日趋萎靡的长盛基金无疑是雪上加霜。

 

 

“一拖多”现象严重,业绩难保证

 

长盛基金中的“一拖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业绩。长盛基金经理王超与冯雨生各管理着17只基金。在全部公募基金经理当中,同时管理10只以上基金的只有240位。与此同时,长盛权益团队中的基金经理吴达则跨市场分别管理着长盛沪港深基金,长盛QDII基金以及1只A股基金。

 

”一拖多”现在极大地增加了长盛基金经理的管理压力。这反映出了公司本身实力欠缺,投研团队和产品数量不匹配,长期以来的人才流失等问题。而跨界管理对基金经理的能力要求极高。在实际情况中,跨界管理会不可避免的导致基金经理顾此失彼,影响基金业绩。

 

GPLP犀牛财经认为,不断下滑的业绩加上资历尚浅的基金经理,“老大哥”长盛正逐渐失去客户信任。管理规模下降,人才流失正成为长盛基金难以逾越的泥潭。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