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二手车数据应开放给互联网:阳光才能杀毒

最近,风口浪尖的二手车电商纷争又起。据某电视台报道称:山东一位用户在瓜子二手车平台上花9万多购买了一辆二手车,卖家提供的检测报告显示“车况完好”,但现实中却疑似“货不对板”,引发行业内外广泛关注。

对此,瓜子二手车回应称,内部高度重视,并且提出五项整改措施:包括确保24小时响应,力争3日内100%解决用户合理诉求。

但是,还有人不断质疑瓜子,大概要把整个二手车电商一棍子打死不得翻身的节奏。

买了问题车,卖家有造假、买家不开心,媒体曝了光、平台挨了骂。很显然,类似事件中唯一的赢家,只有那个骗子。

有人抬杠说“瓜子要抽佣,它为什么不彻底搞清车况,装什么清纯无辜小白兔”?呵呵,这还真算是外行话了。作为平台,瓜子要承担连带责任,它有什么动机造假?就好比这种事件,一旦被曝光,最新估值已经逼近100亿美元的瓜子品牌和商誉都遭到重大损失,区区千把块的佣金,值得么?

再说了,中国私人车辆的全部真实车况信息(包括保险、维修等),许多根本就没开放出来,现在瓜子还真没那个能耐全部拿到!法制社会,一切依法而行,可是中国的二手车法规落后于发达国家,可以说相当缺位。

我不是为谁说话,或者你可以说我为互联网行业说话!有问题不否认,但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迫在眉睫的是,急待出台相关法规,来为行业大发展保驾护航。如此,消费者的利益也才能得到真正、彻底、全面的保护。

下面,我们掰开来一个个说。

 

【利高者疑,但抱歉,这个锅互联网不背】

中国古语“利高者疑”,难免有人质疑二手车平台要背锅。

须知,互联网平台方的核心价值是“连接”,作为连接器,平台方要承担很大的连带责任,没有动机去隐瞒。何况,造假主体对象、造假意愿均指向卖家,平台明明也是连带的受害者啊。

举个例子,中国的网络购物市场世界第一,淘宝、京东、拼多多市值全部高得惊人。但众所周知,这几个电商平台上都有假货,平台也一直在严厉打击。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防不胜防啊。再好比,各大门户、搜索、推荐、社交平台上的的涉黄、谣言一样层出不穷,锅虽然主要是提供者(如卖家、自媒体)的,但平台方本身没有动力去做,相反,为了避免劣币驱除良币的生态沙漠化,平台一直在打击。

我们再来看严肃的法律界定。二手车市场的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卖家希望能够通过隐瞒车况来达到车辆销售价格最大化的目的。但二手车是典型的非标品,一车一况,车况复杂,对车辆检测的要求较高。传统线下车商基于人工经验和相对简单的检测手段对车况进行检测。随着以瓜子二手车为代表的新兴二手车平台的出现和发展,通过技术、资金的投入,建立相对科学、完善的二手车检测评估体系,259项检测标准远高于行业与国家规定。

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车辆信息、维保信息、保险信息等信息的查询不对外开放,第三方平台方不是车辆的拥有者,受限于国家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无法对全部的车况信息进行全面的查询,加上车辆检测技术上的一些固有技术难题,存在少量车况问题难以被查出的情况,但企业一直在致力于在现有技术、政策条件下,为用户提供车况有保障的二车手,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提升消费者的购车体验。

一句话,电商平台为二手车个人买家、卖家提供撮合交易的中介服务,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一旦在平台购买车辆出现车况问题,将面临大额的赔偿,电商平作为中介方并没有隐瞒车况的动力。

【二手车法规严重落后于美日】

还有人说,“你没责任、他也没责任,难道空气才有责任?”某种程度上,这话还真是歪打正着,所谓“空气”,也就是二手车的相关法规严重滞后。

刚才说了,在电商平台作为中介方的这种二手车交易模式下,个人卖家是隐瞒车况的最大受益者,在现行政策、技术等条件无法做到车况完全透明的情况下,个人卖家是否也应该受到法律约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看看二手车市场发达的国家是怎么做的。

以日本二手车市场为例,80年代日本在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建立类相对完善的检测体系和交易制度。二手车行业体系与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日本的自工连、中贩连、日查定、日整连等行业协会组织积极参与其中。在车源环节,卖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在转让汽车时必须如实填写车辆基本信息和里程数,一旦车主或二手车商改里程数都要负法律责任。日本车辆的车检和修理历史记录有据可查,尤其事故车必须特别注明。

美国则有可供消费者查询汽车历史信息的专业服务公司,以保证二手车信息真实透明可查询。以汽车识别码(VIN)为主要载体和技术基础,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一些汽车数据公司开发建立了车辆档案识别系统,来完成对每一辆车的车况交易记录的报告。其内容包括:车辆所有权信息,变更历史记录,行驶里程记录,维修记录,保养记录,抵押状况,重大事故记录,车辆环保等级评定记录等车辆重要信息。而其信息来源的渠道包含主机厂信息,车主信息,交通管理部门,消防机构,金融服务企业以及二手车租赁,二手车销售企业等。这些信息渠道来源不仅保证了报告所需相关内容的完整性,也保证了相关信息的准确性。消费者在购买二手车前,只需支付一定的费用即可得到车辆的历史报告,从而全面了解和掌握目标车辆的具体信息,也减少了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换言之,在美国、日本等成熟市场,一旦卖家隐瞒车况需负法律责任!而不是板子光打在平台的屁股上,这就为车况透明提供了制度层面的保障。这一对比,是不是很明显?

大家都知道,二手车市场的主要风险是:由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车辆性能的不确定!卖家能够通过隐瞒车辆的历史记录,从而达到销售车辆价格最大化的目的。为防止此类情况的发生,日本美国都有很好的先行经验。可以说,我国的二手车法规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这成了产业大发展的阻碍。

【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解决】

还有一个大问题是:与真实车况密切相关的数据无法开放。

目前,国内车辆信息、维保信息、保险信息等不向第三方公开。二手车车主作为车辆的所有人可以通过4S店、保险公司、主机厂等渠道查询到车辆的车况信息,而二手车交易的三方平台则无法获取全部的车况信息,只能通过自身技术手段对车况进行检测。

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得评估结果存在一定概率上的不完善,也使车况判定成为了二手车行业普遍性的难点。二手车车况的不透明,一直受人诟病,也成为了困扰国内二手车行业发展的难题之一。二手车行业从业者一直在不断向相关部门呼吁,希望推动立法及监管的不断完善,促进车辆信息的公开透明,促进行业发展,保障消费者权益。可是,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正如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教授所言:“从民法角度讲,数据的权利应当归属于车主本人,但是影响二手车交易合同目的达成的一切信息,车主本人及有关数据保存机构都应本着诚实信用原则如实回答询问,满足数据的特定公开请求。”

再说句大家不爱听的,再怎么高大上的互联网,也存在一定的“容错率”。就连精确性很高的生产制造业都存在难以避免的容错率,二手车居间服务方作为二手车行业内提供检测和居间交易服务的平台,尽管已经通过技术和模式改进尽可能降低检测瑕疵比例,但极少数的判别失误在所难免。

有问题不可怕,发展中的问题在发展中解决。如果借此契机,适时推动行业建立起相应的容错率标准、推动行业标准建立的同时,鼓励新兴企业平台的技术和模式创新、加速汽车消费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岂不是才是康庄大道?

【结束语】

国内二手车行业一直呈现着“分散”“混乱”“落后”的行业刻板印象。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新兴二手车电商正成为二手车行业规范发展的新动力,发挥着“鲶鱼效应”,通过对服务、技术的投入,带动着行业向着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但在行业的快速发展中,相关政策法规却滞后于行业发展,对这类新兴平台中因车况问题产生的消费纠纷,存在责权难以界定的问题,各方应承担的责如何界定,没有法律、法规作为统一可执行与参照的标准,使得消费者维权难与消费者过度维权的情况同时存在,对消费者与企业都造成困扰。二手车行业业内人士一直在呼吁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立明确可执行的责权界定标准,促进行业更加规范的发展。

希望这一天尽快到来吧,那才是二手车的真正春天。

王冠雄,著名观察家,中国十大自媒体(见各大权威榜单)。主持和参与4次IPO,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教练。每日一篇深度文章,发布于微信、微博、搜索引擎,各大门户、科技博客等近30个主流平台,覆盖400万中国核心商业、科技人群。为金融时报、福布斯等世界级媒体撰稿人,观点被媒体广泛转载引用,影响力极大,详情可百度搜狗36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