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外卖收入超饿了么2倍,美团开启结构性竞争新时代?

8月26日消息,美团点评股价高开高走、大涨7.43%,报价75.2港元,创历史新高。其最新市值折合556亿美元,在我国互联网公司中排名第三。此次重大利好得益于美团前几日发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在这份财报中,最亮眼的莫过于首次单季度盈利。

数据显示,美团点评经调整的EBITDA达23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15亿元,首次实现整体盈利。其中,新业务财务改善,毛利首次转为正值。

而聚焦到外卖业务,我们看到,在227亿元的营收构成中,单餐饮外卖一项收入就达到128亿元,同比增长44.2%,占整体收入的56.6%。美团主营业务持续增长,在阿里收编饿了么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经成为常态,尤其是长达四个季度,两者的营收差距维持两倍。如今走到美团盈利这一节点,又是否意味着双方的竞争迈向新的阶段。

财报上的外卖竞争

透过美团和饿了么的财报数据,可以相对直观地看出饿了么被阿里收购后、反攻美团的结果,以及当前外卖市场上的竞争格局。

8月15日,阿里公布了2020财年(2019.4.1-2020.3.31)的第一季度财报,其实也就是2019年第二自然季度的财报。财报显示,阿里本地生活服务收入为61.8亿元,同比大增137%。

阿里称,饿了么和口碑强劲的订单增长和平均单价增加,带动了配送运营效率提升及GMV快速增长。不过,现在外界对阿里本地生活服务的增长速度颇有质疑。饿了么与阿里并表是从去年5月份开始,而口碑的并表从去年12月开始,本季度算的自然是饿了么和口碑收入之和,可去年同期口碑的营收并没有被算入。

再看美团的财报,美团第二季度总收入达227亿元,其中餐饮外卖收入为128亿元,当季外卖交易金额增长36.5%至931亿元,交易笔数同比增长34.6%达到21亿笔。

显然,即使合并了口碑的报表,美团外卖仍然是阿里本地生活服务收入的两倍多余,而且这种收入差距已经持续了一年。从2018年Q3到2019年Q2,阿里本地生活服务的营收分别为50.25亿元、51.59亿元、52.66亿元和61.8亿元,而美团外卖对应的分别为112亿元、110亿元、107.06亿元和128亿元。

所以说,阿里本地生活服务营收增长,更多的是市场增量的结果,而不是抢夺了美团的市场份额,换言之,饿了么被收编后反攻美团的战略目标,其实成效并不明显。

再看盈利问题,美团点评此次股价大涨,关键就在于首次整体性盈利,在外界多次质疑美团巨额亏损的背景下,这一消息无疑是一大利好。而且从近几年新兴行业巨头的维度来讲,风口上的资本狂欢被认为是扭曲了创业公司良性的发展状态,亏损也一直成为美团、滴滴们过度竞争的恶果。如今美团的盈利,说明行业正在朝着正向且积极的方向迈进。

相对来讲,饿了么并入阿里后,虽然没有盈利担忧,但去年阿里的财报证实了一个隐忧:饿了么是否会继续拖累阿里的净利润和业绩表现,这关系到未来饿了么在阿里体系内的价值走向。

结构性优势背后的长期回报

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19半年大报告》显示,2019年第二季度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减200万,月度活跃用户规模为11.4亿,我国的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的天花板已至。而在用户数据增速放缓的趋势下,互联网各个领域的规模效应反而越发放大,这使得市场竞争的优势集中在头部企业。

简单来讲,其实就是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当行业发展到稳定阶段,领先者可以持续放大已有优势,只要他们不连续犯重大错误,或者是出现变革性物种,当前的市场格局就很难颠覆。

外卖行业正是一个典型例子。宏观上看,餐饮行业本身就低毛利、低净利,外卖平台的配送成本又居高不下,再加上用户补贴,都挤压着美团、饿了么的利润空间。所以,外卖市场不得不依靠薄利多销来突破盈利困境,而谁的规模效应更强,谁就更有可能实现盈利。

另外从微观上看,用户使用习惯一旦形成和加深,就会对平台保持较高的粘性,从而增强规模效应,使竞争优势集中。

前段时间Trustdata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中国外卖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6月,美团外卖商家渗透率为52%,高于饿了么的25%;同时行业商家粘性呈上升趋势,截止2019年6月,美团外卖商家的用户粘性为66.3%,而饿了么则为57.1%。如今,美团之所以能够单季度盈利,原因也在于平台形成了结构性优势,即外卖业务达到规模效应后形成效益的正向循环。

规模效应带来的市场格局优势,就像是美团的护城河,很大程度上抵御了阿里和饿了么的反击。当然,除此之外,饿了么在战略、战术上的失误也值得反思。

早在王磊刚刚接替张旭豪主导饿了么的时候,他就贸然定下了争夺一半市场份额的目标,而一年多的时间过去,饿了么的战略目标不再是从美团那里抢夺市场份额,而是数字化下沉。王磊说“我们已不再关注份额”,表面上看这是目标尚未完成的一种说辞,但更深层次地,战略变化暴露出饿了么的迷茫。

相比之下,美团的整体战略就清晰稳健得多,即王兴提出的「Food+Platform」,构建以吃为核心的全场景生态闭环。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投注多年的市场下沉,还是大规模的业务扩张,都是核心战略下的一环。

而且从战略延伸到战略执行,美团最大的优势就是团队协同。一路从“百团大战”中走来的管理层及其员工,在一起创业数年,他们既彼此了解、相互协作,又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相反,饿了么管理层原本就相对年轻,尤其是在被阿里收购继而大量替换后,新旧力量也需要时间磨合。

外卖市场迎来3.0竞争时代?

在美团实现单季度盈利之前,整个外卖市场的竞争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以烧钱补贴为核心的大规模扩张时期,在资本助力下跑马圈地;第二,以相互攻守为主流的二次竞争时期,表面上是饿了么反攻美团,但也隐藏了美团对饿了么甚至是阿里的适当回击。显然,这两个阶段以饿了么正式并入阿里为分界线。

而如今以美团盈利为分水岭,也将开启外卖市场竞争的第三个阶段。

之所以以此为界,其一,盈利即意味着外卖平台从巨额亏损走向盈利可控,整个行业进入营收的正向循环。仔细看美团本季度财报,除了有利的天气状况之外,这次盈利更大的原因在于运营效率的提高。

5月份,美团曾正式推出新品牌“美团配送”,并升级配送开放平台,这为外卖业务带来订单密度的增长,配送效率也得以提高,骑手在单次骑行中能收集更多顺路订单。因而,在此规模效益下,每笔订单的配送成本得以大幅降低。仅看外卖毛利率,美团从去年同期的15.8%大幅增长至22.3%。

这说明运营效率的提升,驱动消费者、商家和骑手之间相互作用、良性循环,从而能够不断产生积极的效益,达到盈利。

其二,纵观外卖竞争的前两阶段,用户补贴一直贯穿其中,如今饿了么反攻失利、美团却整体性盈利,直接宣告了补贴效应的削弱或是失效。换句话说,新的时期将彻底告别以补贴为主流的竞争形式。

其实,这对于维持外卖行业长期的良性发展意义重大,如果继续以用户补贴刺激行业增量,或许很长时间内外卖平台仍然无法破除亏损的魔咒。

不过,外卖市场竞争的新阶段又将会以何种格局出现呢?参考当前市场份额、收入差距等数据,美团和饿了么可能也会形成类似阿里、京东在电商行业保持的状态,市场分割相对稳定在2:1,而彼此又互相承认对方的市场地位。当然,其结果是,老大消灭不了老二,老二也无法赶超老大。

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的宿舍里,张旭豪联同康嘉、汪渊等人创办饿了么,彼时O2O还不温不火,两年后,王兴开始了第三次创业,美团网由此而生。十年历程、峰回路转,外卖市场最后的竞争定格在美团和阿里身上,如今也确实已经到了维稳发展的新时期。

歪道道,独立撰稿人,互联网与科技圈深度观察者。同名微信公众号:歪道道(wddtalk)。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