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IDC垂青的平安智慧城市,为智慧环保上了堂示范课

IDC不久前公布了2021年度的亚太区智慧城市大奖名单。

按照IDC给出的消息,2021年累计收到250多项公众提名,经过六轮严格筛选后最终有16个项目脱颖而出。中国内地仅有两个项目入选,一是平安智慧环保参与承建的深圳市智慧水务一期工程,二是腾讯打造的“一部手机游云南”项目。

其中平安智慧城市可以说是颇受IDC垂青的对象,在过去三年中4次荣膺IDC亚太区智慧城市大奖。“智能城市疾病预测”和“深圳预约通行”双双入围2019年IDC亚太区智慧城市大奖,平安智慧交通承建的“深圳交警轻微事故远程处理平台”,曾获得2020年亚太区智慧城市大奖“最佳数字化政府项目”。

作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的风向标之一,IDC亚太区评出的智慧城市大奖有着毋庸置疑的含金量,也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为何平安智慧城市可以连续多年入选IDC的最佳智慧城市项目,其中隐藏了哪些秘密?

01 错位的智慧水务赛道

看似“没有存在感”的智慧水务,让外界看到了解题的门道。

每每谈及智慧城市的时候,话题往往聚焦于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医疗等热门领域,智慧水务似乎鲜有涉及。个中原因并不复杂,智慧水务是个典型的高壁垒细分行业,产业链冗长且产业节点纵横,牵涉到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与节约用水、供排水、农村水利、水生态等环节。

早在2010年前后,智慧城市的概念就逐渐走热,可直到2018年智慧水务才走进大众的视野。当年国内供水总量达到614.60亿吨,同比增长3.51%;供水管道长度达到86.68万公里,同比增长8.71%。面对城市供水量的逐年增长、供水系统的日渐复杂,以及持续不断的水污染问题,智慧水务被迫提上日程。

仅仅是在2019年,水利部就先后印发《水利业务需求分析报告》、《加快推进智慧水利指导意见》、《智慧水利总体方案》和《水利网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等文件,旨在推动水务的信息化、智慧化进程。

最先进场增援的是安防企业,海康威视、大华、宇视等几乎在同一时间布局,试图以安防的思路破解悬而未决的水务难题。比如在特定水域安装摄像头,对水面上的漂浮物、船只、水位尺等进行监测,实现对相关水域的全时段、全天候覆盖,以减轻人工巡视的工作量,提升水务管理的效率。

一批批人工智能企业也瞄向了智慧水务,一面将摄像头等传感器布置在水系中,一面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分析识别,在常规的人员和船只识别外,逐渐实现了对河道化学污染物、河道周边人员热力图、捕鱼和电鱼等非法行为的识别,也有一些公司开始将数据进行统一汇总和管理。

智慧水务似乎在一夜之间热闹了起来,却也出现了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比如智慧水务可以分为应用、网络、感知三个层次,大多数企业的做法是自下而上的,即先在感知层部署大量的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然后尝试构建数据联通的水联网,再在数据的基础上找到适用的场景。普遍存在的结果是,由于缺少对水务问题的专业理解,应用和需求常常存在错位的现象,所谓的智慧水务依旧停留在信息化的阶段,大多数玩家尚未摸到智慧化的大门。

智慧水务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假如无法找到水务智慧化的正确路径,智慧城市恐怕难以摆脱木桶理论的制约。

02 跨界进场的“高阶玩家”

到了2019年下半年,智慧水务赛道陆续开始出现巨头的身影。

最为典型的就是深圳市水务局的招标,平安和华为组成的联合体中标深圳市智慧水务一期工程,项目金额高达4.46亿元,刷新了智慧水务的项目峰值,被业界誉为国内智慧水务“第一标”。

有别于传统水务治理的思路,平安智慧环保延续了智慧城市的建设经验,不像其他玩家那样局部改造,而是打造了系统性的整体解决方案:

平安智慧环保深入了解了深圳市水务局的诉求,然后开始着手制定智慧水务的顶层设计,将水务问题细分为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建设、水事务等6个板块,并对44类263项业务进行全面梳理,形成了“横向拉通、纵向融合”的业务全景框架图,然后进行技术和需求的双向融合。

聚焦到深圳市智慧水务一期工程的建设细节上,平安智慧环保按照一体化、集约化的建设原则,“数据信息全面获取、水务要素全面集成、管理行为全面智能”的建设思路,确定了水务管理“可视、可知、可控、可预测”的建设目标,打造出了“1+4+N”的智慧水务框架,即1个指挥决策中心、4个智慧平台、N个应用模块。

诚如IDC分析师的评价:深圳市智慧水务项目涵盖了BIM、GIS、IoT以及AI等新兴技术,在水务监测、河湖管护、综合调度等环节实现了传统经验决策到数据和模型决策的数字化转型,对全市16条重要河道、17座水库、3个引水工程、35座水质净化厂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的手段,实现了水务管理效率和监管能力的提质增效。

打一个比方的话,平安智慧城市之于智慧水务就像是“高阶玩家”发起的降维打击,毕竟平安智慧城市的棋盘上不只有智慧水务,而是针对水务管理、环境管理、城市管理等城市管理各领域的全盘布局。

相对应的是平安智慧城市“1321 图慧智云”的生态环境智慧管理体系,在最底层物联感知的基础上,依次打造了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知识图谱和生态环境智能模型,并针对水污染、大气环境和污染源的数据应用,统一时空要素、环境要素、事件要素的一图总览,再向上汇集成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

除了深圳市智慧水务一期工程,平安智慧环保还承建了深圳智慧环保平台、成都九道堰河流域的水生态治理等项目。

特别是九道堰河流域,平安智慧环保通过构建在线监测一平台、数据一中心,决策一张图、服务一平台,运用“机理模型+AI算法”、“视频+AI技术”,将原本生态基流不足的九道堰河,利用厂、闸、池的联合调度实现污水零入河、水质稳定达标,重现了“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观。

03 智慧城市进入深水区

水系治理的两极化,预示着智慧城市正在走进结果导向的深水区。

在智慧城市的早期阶段,或多或少有些唯技术论的苗头,要么强行推进一些智慧项目,最终成了无人问津的鬼城;要么技术落地和市民诉求脱节,用户体验并没有直观的改善。诸如IDC等第三方机构的表态,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智慧城市的风向:正逐渐告别循序试错的阶段,智慧城市越来越务实。

平安智慧城市被垂青的秘密,或许正在于此。

就像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平安是横跨多个领域有着丰富产业落地经验的金融巨头。这一特殊的行业背景,恰恰是平安智慧城市的加分项。在很多智慧城市项目中,平安团队的出发点并不是技术能够解决哪些问题,而是哪些问题需要被解决,通过专业化的咨询团队深挖业务场景中的痛点,结合自身对客户需求的洞察、行业特征的理解,首先进行立足场景创新的顶层设计。

同时平安还是一家被低估的科技实力派。早在2002年就进行了改造金融流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利用IT技术打通了前台营业厅和后台的数据运营。2008年平安集团的IT部门正式独立为平安科技,目前已经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时间和投入力度上远超大多数科技独角兽,同时也赋予了平安智慧城市“技术+经验”的双重优势。

2018年开始,平安智慧城市陆续参与到国内上百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并找到了一条特立独行的商业路径。不只是在智慧环保方面,平安智慧城市的双重优势已经在很多细分赛道中呈现。

比如陷入转型困境的山东某港口,平安智慧城市的企业数字化团队在中标后立刻驻场进行需求分析,将自身的数字化实践、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和港口的现状进行结合,为客户提供了详实的智慧港口顶层规划与系统设计工作,涵盖智慧基础、智慧设备、智慧生产、智慧服务以及智慧经营等,并给出了智慧港口下一个三到五年的实施路径。

再比如新冠疫情频频挑战城市公卫体系的抗压能力时,平安智慧城市在第一时间打造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平台、诊所疫情哨点监测系统等,迅速在珠海、深圳、广州等城市落地运行,不仅为城市的公卫体系增加了一道保护伞,也为城市中工作生活的千万市民增加了不可或缺的安全感。

做一个总结的话,从交通、医疗、社区等热门赛道,到环保这样逐渐成为刚需的新兴赛道,智慧城市已经告别了最初的试错阶段,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硬实力,还要能够洞察产业的现状与未来,理解宏观大环境与行业之间的互动趋势,并在“眼花缭乱”的表象下找到问题的本质。

04 写在最后

有媒体曾报道深圳臭水沟治理情况:治理前100米外都能闻到臭味的河道,现在已经能钓到10斤的大鱼。

或许无须费这么多笔墨来阐述平安智慧城市在水务、环保等领域的成绩,单是深圳市的臭水沟从城市污点到城市“项链”的变形记,就是对平安智慧环保的最好注解。

同时也印证了IDC对深圳市智慧水务一期工程的评价:这对于中国整体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应用典范,也为数字产业化转型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与可能。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