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哪儿都熟的高德地图,并没有忘记导航这件事

最近部分高德地图用户应该发现,开车导航过程中上了高速或快速路后,整个APP界面和产品体验相较此前变得极为不同:对于车辆的定位,可以精准到车道级;整个导航画面也以酷炫的渲染技术重塑,真实还原道路细节,实现精细化指引。

这就是高德地图前不久正式发布的新功能:车道级导航!

今年7月,高德地图宣布向“出门好生活开放服务平台”升级,并推出全新品牌主张“高德地图,哪儿都熟”。在许多人以为高德地图后续会围绕“哪儿都熟”专注于生活服务时,却发现他们仍然在持续研发、推进车道级导航这样的“黑科技”产品。

战略与品牌的重新聚焦,看起来并没有影响到高德地图的高科技投入。而借着“国民科技IP”——北斗系统东风崛起的车道级导航,就是最先落地的那一张牌。

【北斗加持的民用黑科技】

2020年7月31日,随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北斗全球组网也随之成功。

当时,网上许多不明真理的网友直呼“下载北斗导航,下载北斗地图”等等,各大应用商店至今搜索“北斗”仍然会出现一些山寨的“北斗地图、北斗导航”——部分网友用户分不清北斗系统到底为何物。

许多人应该听过GPS,其实北斗系统跟GPS一样,它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已是联合国认可的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之一。

在应用产业化方面,北斗系统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不仅在国家安全和重点领域有标配化使用,而且在大众消费领域也在规模化应用,正在催生一批“北斗+”融合应用新模式。预估到2025年仅中国北斗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

 

目前主流手机芯片大都支持北斗,国内销售的智能手机中北斗正成为标配——2020年第四季度申请入网支持北斗定位的智能手机已达到79%;而支持北斗系统的手表、手环、智能卡也越来越多,可以说北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为常态。

以北京为例,数据统计有33500辆出租车、21000辆公交车安装北斗,实现北斗定位全覆盖;1500辆物流货车及19000名配送员,使用北斗终端和手环接入物流云平台,实现实时调度。

随着芯片小型化、低功耗、低成本、射频基带一体化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卫星导航IP核与移动通信等领域的广泛集成,北斗正全面走向大众应用。

而高德车道级导航,也正是在此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地图导航是规模最大范例】

北斗民用的前景与想象空间广阔,但对于许多普通用户来说,最直观易懂、同时技术演进相对成熟的应用,还是地图导航。

“高德地图是北斗系统这一高精尖科技在民用领域内,用户规模最大的应用之一。”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常务副会长刘大可表示。

 

而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上线,北斗全球组网成功,确实在客观上帮助了高德车道级导航的落地。

应用北斗系统亚米级的高精度定位,结合参考站修正信息,经过融合和解算后,实现定位精度从5-10米的道路级,进化到亚米的车道级别,从而在某些特殊或复杂路口实现高精细的引导服务,全面提升导航体验。

 

结合高清渲染技术,在屏幕上最大程度地还原道路场景,包括当前道路的车道数量、地面标识标线、出入口、特殊车道等。

如果说传统导航界面,像是站在飞机上从高空俯视;那么车道级导航的视角,则更像是一架不断盘旋、尾随汽车的无人机。无论是信息密度还是信息精度,均有了指数级提升。

 

(车道级导航vs普通导航基面)

更大胆一些的判断,这个北斗高精科技落地民用的经典产物,就是下一代导航的样子。

其实早在2020年10月,高德地图就曾与华为合作上线了车道级导航,这也是业内首次通过智能手机为用户提供的车道级导航服务。在当时,如果你身边有朋友拥有同款手机,大概率会从他的朋友圈或微博上,看到过对于这种新形态导航的惊叹。

事实上用过高德车道级导航后,很容易给人一个错觉:这不是一款地图应用,从感官上更像是一个赛车游戏:高科技、酷炫、丝滑便捷。

一旦体验上手,可能就再也回不去了。

时至今日,高德车道级导航已支持华为P40系列、Mate 40系列,Mate X系列(X1、X2)、华为P50系列、荣耀V40、V50、Magic 3 系列以及小米部分机型,覆盖苏州、杭州、重庆、广州、深圳、东莞、天津、成都8个城市。

而针对手机硬件条件不符合、或所在城市尚未支持车道级定位的用户,高德地图也推出了车道级导航高清版,可以让全国用户在高速和城市快速路上,体验到近似品质的精细化导航服务。

顺便说一句,只要你的手机机型是在iPhone 8以上,以及目前商场柜台里能看到的安卓智能手机,都能部分拥有这种丝滑体验。

雄观,资深新经济观察家、知名意见领袖,国内首个严肃科技脱口秀“雄辩”主讲人、十大科技自媒体(见各大权威榜单)。曾在阿里巴巴、360、搜狗、蓝港等著名互联网公司负责相关营销工作,参与5次IPO,横跨行业主要领域。每日一篇深度文章+科技热点快评,发布于微信、微博、头条、百度,各大门户及科技博客、媒体社群、短视频等30+全部主流平台,覆盖400万中国最核心商业、科技人群。为FT金融时报、福布斯等世界级媒体撰稿人,观点被媒体广泛转载引用,影响力极大。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