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业绩增速放缓、不良率抬升,陆华裕能再解宁波银行之困吗?

文丨熔财经

作者丨地瓜

硅谷银行、瑞士信贷与美国第一共和银行的崩盘,让市场开始关注潜在的金融风险,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中国市场。

近日,毕马威中国发布了一份报告并指出,从一季度公布的经营指标来看,中国银行业的规模保持较高增速,盈利水平企稳回升,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情况良好,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

在总体向好的市场环境下,作为国内首家在深交所挂牌上市的城商行,宁波银行的股价却并不理想。

(图源:雪球)

在2021年之前,宁波银行的股价一直都是稳中向好,股价一度接近45元。但2022年宁波银行股价下跌了13.94%,2023年至今的表现也仍是跌跌不休,年初至今累跌超过20%。

截至6月2日收盘,宁波银行的股价只有25.82元,距离最高点跌幅超过40%。

曾被誉为“城商行之王”的宁波银行,为何在资本市场频频“碰壁”?未来还能重回增长轨道吗?

股价低迷背后的业绩“隐忧”

一般而言,股价是以业绩为基础的,业绩好,股价高,反之亦然 。宁波银行的股价低迷,从最近的几份业绩报告里或许也能找到一些答案。

从业绩基本面来看,宁波银行似乎遇到了增长瓶颈。

2023年一季度,宁波银行的营收增长率为8.45%,对比2022年的15.4%,增速下滑了6.95个百分点;同期,宁波银行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较2022年一季度下滑了5.45个百分点。

要知道,公司上一次营收同比增幅下滑出现在2017年第二季度。

宁波银行增长遇阻,确实有客观原因的存在。毕竟这段时间整个债券市场波动相对较大,整个资本市场面临股债双杀的不利局面。基金代销和理财发行都碰到了很大的挑战,这也使得宁波银行的业绩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不过,抛开大环境不谈,必须承认的是,从宁波银行的财报来看,迅速下滑的净息差和净利差,也是营收增长受阻的重要因素。从报告期内的数据来看,宁波银行在2022年净息差、净利差仅为2.02%、2.2%,同比分别下滑了8.6%、10.57%,今年一季度,则进一步下滑到2%、2.15%,同比下滑幅度扩大到10.71%、12.96%。

随着大环境逐渐平稳向好,如果宁波银行在下一季度无法摆脱增速放缓的“帽子”,或许会进一步消耗投资者的热情。

从资产质量来看,宁波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同样存在隐忧。

2021年,宁波银行的不良贷款达66.19亿元,同比增速21.32%。2022年,宁波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继续攀升至78.46亿元,增长率达到18.54%,快于同期营收增速。

到了2023年一季度,宁波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进一步抬升,规模已达到82.98亿元。而且,宁波银行个人不良贷款增速超过了个人贷款总额增速,显示其个贷风控体系漏洞更大。

过去,不少投资者看好宁波银行,低位运行的不良贷款率是一个很大的原因。自2007年上市以来,宁波银行不良率始终保持在1%以下,是唯一一家连续15年不良率低于1%的A股上市银行,良好的践行了董事长陆华裕一直强调理念—“风险就是成本”。

如今,不良贷款规模长期居于高位,个人不良贷款增速快于总额增速,难免让投资人担心宁波银行是否存在风险管理问题,进而影响到公司股价。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宁波银行一直在靠不断融资来完成监管指标。

2022年宁波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75%,仅略高于监管要求的7.75%。

为应对急剧扩大的资产规模,宁波银行开始不断融资:2021年底,进行了120亿元的配股再融资,折价近50%,还引起了部分争议;2022年,宁波银行共计发行4期金融债券共计400亿元,1期二级资本债券共计220亿元。

多次融资虽然保证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但必须承认的是,这也变相使股东权益不断被摊薄,损害了股东利益,导致股价涨幅落后。

业绩隐忧长存,想让股价重回高位,宁波银行道阻且长。

陆华裕能否再“力挽狂澜”?

近两年走低的股价,并不是宁波银行遇到的第一个困境。

事实上,成立初期由于大量不合格股东,加之原信用社股东欠缴注册资本款,导致1999年宁波银行净资产扣除非信贷资产损失额以及待处理财产等损失后的净资产为-2.77亿元,经审计的不良贷款总额为7.88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27.22%。

是2000年陆华裕上任行长后,主持完成了三次增资,引入了雅戈尔集团、杉杉股份、华茂集团等宁波当地优质的民营企业作为其股东,才让宁波银行甩掉包袱。

监管指标要求全部满足,业务发展势如破竹,陆华裕在2005年上任宁波银行董事长,并在两年后成功让宁波银行成为国内首家在深交所挂牌上市的城商行,并迅速成为城商行的龙头。

不过,除了独立且经验丰富的管理层外,宁波银行能在一众城商行中脱颖而出,还离不开陆华裕的两把“杀手锏”:

一方面,坚持持续推进数字化改革,拓宽广度。

认识到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一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也给银行业提出了新的使命和挑战”这一根本,近年来,陆华裕以极大的努力投入金融科技创新与数字化建设,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战略组织层面,确定了“iSMART+”智慧银行作为金融科技发展的战略指引,从“系统化、数字化、智能化”入手,支撑银行业务和管理运转;在平台建设上,持续推动以业务中台、数据中台、技术中台为一体,以研发平台、运维平台为两翼的五大平台架构升级;在生活场景应用拓展方面,采用“线上金融产品+生活场景”相融合的线上运营模式;还通过数字化技术应用,搭建风控数据模型,构建风险预警体系,探索智能风控新模式。

另一方面,坚定践行“与中小企业共成长”的最初目标,选择和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相伴共生。

据《2022中小微企业数字安全报告》显示,中小微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与60%以上的GDP。同突出的贡献相比,这一支撑经济发展的“基本盘”却普遍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与此同时,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有着天然的小微、零售市场相契合。

正是因为选择深耕本土,扎根小微,截至2022年年末,宁波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客户数18.6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25.11%;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53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86%。

在陆华裕推行数字化转型和小微企业这两张“牌”面下,宁波银行找到了存量时代的生存之道。

但想要实现区域性银行的高质量发展,还有三道坎:

第一,在政策利率不断下行,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未来银行依赖的息差收入经营模式可能会受到挑战,当前宁波银行的信贷组合配置、行业创新服务等能力距离一些金融巨头,暂时还有一些距离,或许需要进一步增强。

第二,互联网企业在金融领域的探索与技术革新对于商业银行原有业务板块与市场份额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银行业竞争日益白热化,想要脱颖而出,就必须能精准触达客户、精确识别需求,发挥出自身独有的优势。

比如在2023年2月,长沙银行e钱庄APP在用户体验GX测评上升为AAAA级,位列城商行前列,这背后其实是长沙银行坚持通过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性能、操作和用户体验多方面进行优化,从而能更精准地洞察客户需求。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业绩之外,监管合规层面的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从管理层来看,陆华裕自2005年1月以来一直担任宁波银行董事长,至今已超过18年。在宁波银行2022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宁波银行副行长、财务负责人、首席信息官罗维开表示,继续聘请陆华裕董事长为新一届董事长。

虽然,陆华裕确实带领宁波银行走出困境,取得了很多成绩,但超长期的任职,或违反银保监会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关键人员“7年轮岗期限”的监管要求。

以青岛农商银行为鉴,行长刘宗波从2012年6月青农商行挂牌开业起,即担任行长职务,直到今年1月才因超过关键人员任职期限的相关规定辞去行长职务。

其任职时间比陆华裕还要少七年,可就算是这样,刘宗波依旧在今年五月被董事会和监事会给予“不称职”的评价。

如果陆华裕继续连任,结合最近宁波银行业绩不振的现状,未来也许存在“晚节不保”的风险。

再者,宁波银行近年来也有提拔年轻干部的苗头,宁波银行现任行长庄灵君1979年7月出生,被提拔为副行长的章宁宁1984年3月出生。未来,如果陆华裕辞去董事长一职,如此年轻的管理团队,能否把控风险、行稳致远,在市场看来,同样存疑。

从业务层面来看,宁波银行频频收到罚单,被罚原因有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违规向土地储备项目提供融资、非标投资业务资金支用审核不到位、房地产贷款授信管理不到位等多项违法违规等。

比如在黑猫投诉中,有一位用户就指出宁波银行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以移动公司免费送手机的名义,贷款了1980元,手机的月租就是每个月的还贷,如果忘交或者晚交月租,就会影响用户的个人征信。虽然在所有个人贷款业务中,个人消费贷占大头,但用这种方式扩张,显然并不利于宁波银行的良性发展。

(图源:黑猫投诉)

银保监会上海监管局还曾披露过在沪城商行的投诉情况,宁波银行上海分行位列第一名,2021年投诉量达91件,占在沪城商行投诉总量的四分之一。连番处罚及投诉,也从另一个角度暴露出宁波银行内控不足、未完全落实审慎经营原则等管理弊端。

总而言之,从亏损16亿元,做到如今的“城商行天花板”,宁波银行的战略举措和经营成效显然得到了市场认可。

但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宁波银行在这两年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想要重回高增轨道,平衡好业绩和合规的关系,陆华裕需要做的还有很多,但留给他的时间或许不多了。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