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宇科技】原创,推荐
2025年8月,钉钉迎来十岁生日。在这个里程碑时刻,创始人陈航(花名“无招”)重返钉钉4个月后,交出了一份重磅答卷——全面重构的钉钉8.0版本,也就是AI钉钉1.0版。这场以“简洁、高效、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变革,不仅是对钉钉十年发展积弊的一次“刮骨疗毒”,更试图在AI浪潮下,重新定义协同办公赛道的竞争规则。
回溯钉钉的十年历程,它曾是协同办公领域的“拓荒者”。2015年钉钉1.0发布,率先将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融入办公场景,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沟通模式。但随着时间推移,功能不断叠加让钉钉逐渐陷入“臃肿困境”。无招回归后首站便是用户走访,大量反馈直指“设计老旧、页面冗余”,这也成为他推动全面重构的核心动因。4个月里,团队分析1850项需求、修复574项问题、优化20多个产品线,这场“减法革命”,从产品底层逻辑开始重塑钉钉。
AI钉钉1.0的“减法”,首先体现在视觉与功能的“轻量化”。新版本从标题颜色到分割线样式全部重新设计,摒弃复杂元素,让页面更符合现代审美;功能层面则砍掉冗余模块,聚焦核心办公需求,避免用户在繁杂功能中“迷路”。这种简洁并非简单删减,而是为了让用户更专注于工作本身——当界面不再被无关信息干扰,沟通与协作的效率自然随之提升。
而“减法”的另一面,是AI能力的“加法”渗透。无招团队深知,AI时代的协同办公,核心是让工具主动适配人,而非人适应工具。此次推出的钉钉One、AI搜问、AI表格等5款AI产品,精准切入办公全流程痛点。以钉钉One为例,其打造的AI工作秘书能按优先级整理任务信息流,实现“事找人”的转变;AI学习秘书则打破群聊信息壁垒,自动收集行业动态并推送给员工,相当于为企业搭建了专属“知识库”。AI表格更是实现了“对话生成应用”的突破,用户只需描述需求,就能自动生成表格、仪表盘甚至自动化工作流,目前已有30万家企业通过它搭建业务应用,可见其解决实际需求的能力。
除了产品层面的革新,钉钉还将“减法思维”延伸到行业布局中。过去,钉钉曾试图以“云钉一体化”覆盖全行业,却陷入“广而不深”的困境。此次无招明确聚焦客服、营销、教育三大场景,用AI重构垂直领域工作流,堪称精准的“战略收缩”。在客服场景,钉钉组建专项团队训练AI客服大模型,通过四个数字人助理实现全渠道需求自动跟进,不仅将满意度从30%提升至80%,还降低90%成本;教育场景联手夸克推出全学科AI作业批改,把老师的批改时间从2小时压缩到10分钟;营销场景则通过三款智能硬件,实现销售过程透明化管理,解决“中间流程失控”的行业难题。这种“先扎根少数场景,再向外扩张”的思路,让钉钉得以集中资源打造标杆案例,为后续生态繁荣奠定基础。
不过,AI钉钉1.0的登场,也意味着钉钉要直面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协同办公赛道,飞书近年来凭借多款爆款产品强势崛起,其多维表格被业内认为领先钉钉至少12个月,飞书CEO谢欣更是直言钉钉AI功能“聚焦打卡而非创作”,暗指其产品价值偏离核心办公需求。可以说,飞书正在或已经对钉钉这个行业老大的位置发起了冲击。从数据来看,虽然钉钉仍以2亿月活保持行业第一,但飞书2023年软件订阅收入已突破2亿美元,且增速迅猛;而钉钉此前公布的ARR(年度经常性收入)目标及盈利计划,在阿里近期财报中未见进展,商业化压力不容忽视。
另外,钉钉在AI产品和功能方面开始多元化创新,将AI与钉钉工作流打通。其中,钉钉首款AI硬件Ding Talk A1登场,作为一款四合一智能硬件,它集录音笔、会议机、翻译机和AI助理于一身。该新品的出现似乎也预示着钉钉开始和科大讯飞等传统录音笔和翻译机厂商展开差异化竞争,依托背后的阿里云和钉钉自身AI能力特点,或将对包括科大讯飞在内的产品和行业产生影响。
更关键的是,用户对“好用的AI办公产品”已有更高期待。过去钉钉靠创新打开市场,如今要在AI时代守住地位,必须回归“产品为王”的本质。无招的回归,恰好带着这样的使命——他不仅重启了创业初期的“共创”模式,深入走访100多位创业者,还在内部推动“回归创业状态”的管理变革,从考勤制度到产品设计都亲力亲为。这种“创业者心态”,或许能让钉钉摆脱大企业的惯性,更敏锐地捕捉用户需求。
从阿里集团层面来看,钉钉如今被定位为“AI To B入口级产品”,与夸克的AI To C业务形成互补,获得了更多资源支持。集团CEO吴泳铭期待钉钉成为“企业AI智能中枢”,让内部系统从孤立模块升级为AI智能体互联的动态网络,这一定位为钉钉的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钉钉还需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如何平衡阿里生态资源与自身产品独立性,如何将AI能力真正融入企业核心业务流程,而非停留在“辅助工具”层面。
十年前,钉钉用创新定义了移动办公时代;十年后,AI钉钉1.0试图以“做减法”的智慧,开启AI办公的新十年。无招曾说,钉钉8.0像“蕨类植物”,要“向下扎根、向外繁荣”。眼下,它已在产品简洁化、AI场景化、行业聚焦化上迈出第一步,但能否真正实现“无招胜有招”,还要看后续用户体验的落地效果、行业案例的复制能力,以及应对飞书等对手挑战的创新速度。
协同办公的AI竞赛才刚刚开始,对于钉钉而言,这场“减法革命”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出发的起点。只有持续聚焦用户价值,让AI真正成为提升效率的“核心引擎”,才能在新十年的竞争中,继续守住行业引领者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