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智能相对论
作者 | 孙晓巍
2025年无人物流配送风起云涌。头部玩家接连在资本市场有大动作:新石器年内完成第二笔6亿美元的融资,九识智能完成1亿美元B4轮融资,白犀牛完成B+轮融资,顺丰这样的物流巨头甚至连投了三次。
毫无疑问,无人物流配送已经成了自动驾驶垂直领域的真正热门。数据显示,今年L4级无人物流配送赛道累计融资已超过40亿元人民币。
当乘用车的L4级自动驾驶推进坎坷不断时,无人物流配送正飞速向前。为什么发展如此之快?一个重要的共识就是:对赛道玩家来说,一万台运营规模的临界点即将达成,而这也是商业模式闭环的重点节点,越过它,盈利、降本都将实现。
显然,行业格局正经历着颠覆性重塑,菜鸟、顺丰、美团在多个一线城市部署无人车,来自深圳、北京的新石器、白犀牛们集体冲刺单月交付量直奔万台门槛,同时众多高线城市开放路权的政策红利更让赛道热度飙升。
但是,这样的赛道也总不缺乏一些实力玩家,选择以另一种方式行进,甚至成为某种“扫地僧”。
比如在长沙这座中部重镇中,较少出现在舆论聚光灯下的行深智能,正在无人配送的竞技场中构筑起雄厚壁垒:在无人配送车单台成本仍高达20万以上时,它已经在技术迭代中打磨降本路径;当多数企业扎堆一线城市试点时,它充分利用本土发展环境,攻克复杂场景适配难题。
行深智能:十年时间,长沙孕育出的无人车赛道“扫地僧”
时间回到2016年,彼时的自动驾驶还处于萌芽发端,长沙以远见卓识之姿,定下了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战略:以湘江新区为核心,前瞻性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而发力方向就是产业配套。
湖南湘江新区被打造成为占地1232亩、测试场景复杂程度最高、测试道路总里程最长、研发办公配套最齐全、5G覆盖范围最广的智能系统测试区,成为当时国内首个全无人全天候不间断封闭测试场,吸引了众多自动驾驶头部企业入驻测试,这就是行深智能孵化诞生的产业沃土。
当时,无论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科技之城,还是杭州、成都这样的新一线,都在抢跑布局自动驾驶产业,而行深智能的创始人安向京面对这样的产业变革,自然不会错过机会。
自动驾驶,起步北上广,落地看长沙,成为某种共识。更有人将长沙比作中国的“凤凰城”。
行深智能的创始人安向京从1990年便开始从事自动驾驶研究,2003年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辆无人驾驶轿车的视觉导航系统,2011年参与完成了首次“长沙至武汉”的长距离全无人驾驶实验,曾任教国防科技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无人系统研究所副所长,在自动领域摸爬滚打超过三十五年,是真正的业界大牛。
从专业角度看,安向京对自动驾驶需要什么样的产业配套最清楚不过。
在2017年,安向京创立行深智能,致力解决物流配送中“最后一公里”的行业痛点,自此就成为了长沙自动驾驶产业集群中的先行者。而随着湖南的政策引导和产业布局,先后近400家相关企业落户长沙,涉及整车、算法、芯片、大数据、通信、导航等上下游产业链。
实际上,长沙近十年的产业布局发展,行深智能就是典型缩影。作为长沙无人物流配送领域的全能选手,行深智能聚焦于车辆底盘、结构、硬件到软件的全栈自主研发与设计能力,专注末端物流无人车领域,深度创新公开道路、校园、景区厂区、园区、社区五大应用场景。在探索无人驾驶技术打通生产、流通、消费新模式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湖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破零倍增”典型案例、长沙市智能汽车产业生态火炬企业,是目前国内在末端无人配送场景中实现产品量产,并规模化常态运营的头部玩家。
可以说,行深智能的成长与发展,与地方产业集群高度同频。
效率、成本与合规三重破局:资本押注行深智能的关键逻辑
为什么行深智能所在的无人物流配送行业被如此看好?效率跃升成为行业重塑的关键指标。
当前,国家已经发布《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而在物流场景中,末端配送的人工成本占比超80%,“最后五公里”的末端配送,正成为物流降本增效的关键环节。
而无人物流配送车则是实现降本的利器。一笔账就可以显示其威力:以日均8000件配送量的网点为例,引入无人配送车后,件均成本降幅达70%,单车日均运件量突破千件,配送时效提升20%~30%。而且,当时效提升后,单票成本降低0.1~0.2元也成为常态,根据顺丰控股的无人车运营数据,单车单月可节省约2000元成本。
显然,无人物流配送赛道正在经历突围时刻。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中国无人配送市场规模将达170亿元。从市场空间看,无人物流车可替代微卡、轻卡、货运三轮等传统运输工具,每年可替换的上限值约444万辆,对应年市场规模约2071亿元。而到2030年,我国无人物流车的销量有望超过80万辆、渗透率接近15%,市场规模将达到2634亿元。
超过2000亿的市场空间,已经吸引了各路玩家奋勇争先,但是想要成为自动驾驶领域率先撞线的第一批选择,还必须在效率、成本与合规三个方面同时破局,这正是行深智能的优势所在。
比如,困扰全行业的无人车成本问题,行深智能以视觉为主的传感器架构,包含8个相机,只使用2个固态激光雷达,相比使用机械式激光雷达传感器的友商,不仅大幅度提高传感器寿命,成本也做到了行业最低。
而且,行深智能自研的4D感知模型配合传感器方案,单模型即可实现交通参与物检测、运动识别、OCC、在线Mapping等功能,进而通过自主数据驱动优化决策,实现拟人化驾驶相较于传统决策规划算法的依靠专家系统调参,大幅度性能提升。
更重要的是,行深智能还构建了由自动触发场景采集、数据标注、自动训练平台、OTA构成的云闭环平台,实现自动驾驶模型自主不断迭代,自进化能力行业少有。
同时,作为国产无人物流配送的头部企业,在自主可控层面,行深智能以自身行动支持国产芯片,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防脱钩断链工作非常扎实,成本显著优于大量使用国外芯片的行业玩家平均水平。
在合规性上,行深智能几乎是行业内做到极致的玩家,行业唯一同时拥有军工保密资质和国家级测绘资质,就是对行深智能技术的肯定,也正是如此,行深智能能够顺利在90+城市落地,实现累计配送超过1200万件,商业运营里程超300万公里的行业领先成绩。
战略清晰,行深智能叩开发展天花板
作为无人物流配送的一大背景,是当前我国物流成本仍然较高,2023年的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左右,明显高于发达国家7%~9%的平均水平,挖潜空间巨大。而2025年作为无人车市场的爆发元年,在商业模式、道路开发、技术演进等多个方面都取得巨大的进展,因此市场对赛道内玩家的关注程度日益提升。
但是,虽然数字化、自动化及AI技术可以让物流成本的持续下降,但如何安全的度过深水区,行业内还没探索出完整路径。
不过,行深智能给出的答案,却具备参考意义。基于对无人驾驶商业化落地顺序的判断,行深智能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即短期以出售整车与技术服务为主,探索可可复制场景、巩固领先地位;中期,持续聚焦垂直领域,通过与合作伙伴一起打造行业共配泛运力方案,实现迅速复制与产品推广;长期则进一步拓展延伸无人驾驶场景半径,建设城服级的共配运力平台。
从战略目标来看,行深智能已率先实现第一步:在全国率先实现千台量产与千台规模化运营,并在多个场景实现可可复制的商业落地。
而对于中期战略,行深智能则注重政企联动效应。以联合安徽芜湖南陵打造的全国首个“无人化智慧共配产业生态集群”项目为例,作为全国首个“政企”联合打造的末端无人配送项目,合作双方的优势都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南陵具备的“智慧地址码”、完善的快递装备产业生态以及无人车路权,都是无人物流配送落地急需的产业条件,而行深智能革命性的产品+全方位地部署运营能力+成本优势,将破解阻碍无人配送落地的“管理准则”“基础设施”“无人车路权”“技术产品”“成本实现”等现实问题。
而从行深智能的远期战略来看,按照项目计划,双方将从车、址、柜、站、图五个方面,分阶段实现无人化智慧共配产业生态集群,而无人车运营规模也将实现从1000辆、2000辆到5000辆,实现跨越式提升,预计该项目建成落地后5年内年产值将超过10个亿。
行深智能在安徽芜湖南陵的落子,就代表着其在无人物流配送赛道的姿态:扎实推进,步步为营。
在赛道热度高涨、产业爆发在即的背景下,一家冷静又有远见的企业必然是市场中的优质标的。有底蕴、不慌张、不冒进,才是喧嚣中的智能驾驶行业真正需要的头部玩家。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