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城市之间
聚贤庄
生活派
电商小报
猿氏物语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成为会员
只需一步, 快速开始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新首页
Portal
观海听潮
创业沙龙
酷站
科技资讯
关于我们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活动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动态
记录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逍遥岛
›
生活派
›
"深圳最美女孩"系摆拍 还有多少新闻消费大众情绪?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深圳最美女孩"系摆拍 还有多少新闻消费大众情绪?
[ 复制链接 ]
奥库传媒
2013-3-28 19:22:59
对最美人物的好感、对正能量的渴求、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富裕却无良群体的憎恶,都能被拿来煽动或发酵,变成由策划者操纵的力量。
因跪地给残疾乞丐喂饭,深圳一90后女孩“文芳”爆红网络。3月26日,多家媒体转载报道了这一“深圳最美女孩”,但仅一天之后,这个图片和新闻即被证伪。
记者求证发现,整个行为是某商业展的炒作。目击者称,图片共拍摄了两次,分别为3月24日和25日下午,每次都是以喂饭来摆造型,整个过程持续几分钟,“最美女孩”并没有帮助老人寻亲,更没有真的将老人带走。
披着正能量的外衣,消费人们对最美人物的好感,遂商业之实惠,这样的策划还真是“聪明”。2011年,另一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网络策划曾被央视曝光:一位眼疾患儿的母亲在网上募捐,却遭遇一位网友的高调挑衅,“有本事在广州街头跪爬一公里,我马上给你捐两万元”,“两万块钱还不够给我女朋友买支口红”。这个回帖同时发酵了网友的愤怒和同情感,变成了募捐的巨大推手。结果证实,募捐是一场精心策划,挑衅的网友即策划者本人。虽然患病的孩子和清贫的母亲都是真的,但情绪被策划、同情心被操弄还是让参与者感到愤怒和尴尬。
在上述两个例子中,新闻都在消费大众的情绪。对最美人物的好感、对正能量的渴求、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富裕却无良群体的憎恶,都能被拿来煽动或发酵,在大众不自觉、不知情的情况下,变成一股由策划者操纵的力量。虽然严格说来,网络帖子并不算真正意义的新闻,但在自媒体时代,每一个网络文本也相应有了准新闻性质,蹈行着新闻的传播规律。更何况,今天网络讨论中的热点,几乎都会进入正式新闻报道的范围。从上述两个例子也可看到,很多正规的新闻媒体都曾“热情”地参与到报道和传播中。在这样的传播中,新闻成为消费大众情绪、巧妙引导这种情绪为某些人所用的工具。
新闻被证伪,结果不算太差。也许最糟的,是那些隐性地消费着大众情绪的报道——有些报道喜欢将臧否的对象“泛官方化”,不分青红皂白地贴上“公权力”标签,既能吸引眼球,又给大众留下向体制开炮的正义感;有些报道则喜欢臆测经济政策动向、制造相关领域的紧张感,操控大众的投资和消费。转型期的社会是一座情绪富矿,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仇富情绪、不安全感、拜金心理都曾经被新闻点燃。在这当中,最常见的是上纲上线的戾气,最少见的是就事论事的平和。
还有多少新闻在消费大众情绪?写新闻的人,读新闻的人,我们都要想一想。
(来源:光明日报)
该贴已经同步到
奥库传媒的微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跟贴 Reply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奥库传媒
关注
主题数76
一个离职公关人的行业思考
阅读 12113
李开复对话硅谷教父:创业使人性弱点无限放大
阅读 9487
美国: 创业的天堂
阅读 6836
发布新话题
小帖士
如果你不是特别对他的每一句话感兴趣,不要随意用"关注"人的功能,因为关注以后,他的所有发帖回帖都会以通知的方式提醒你的!
统计信息
会员数: 4661 个
话题数: 8710 篇
巅峰数: 8 人
首页
分类
活动
合作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