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业界

Photoshop 的20年:没有什么不能修改

  在1992年支持Windows操作环境的Photoshop 2.5发布之后,几乎无人可以否认Photoshop已成为业内一款真正标准化的图像处理软件了。尽管Photoshop在Windows平台上的版本花 了更长时间才赶上另一个竞争对手PhotoStyler,但其行业地位几乎已经无可争议。它甚至引发了印刷业和出版业的革命—任何一部排版精美的图书或杂 志封面,从那时起都挥不去Photoshop的影子。

  这时Adobe显然增大了对Photoshop的预期:先是将1994年发布的Photoshop 3.0版本界面与Adobe的其它产品统一化,并对程序使用流程略作调整;1995年,Adobe终于以3450万美元的价格完全买下Photoshop —只有到了这一天,Photoshop才能被真正地称为Adobe Photoshop。

  此后的Adobe Photoshop在商业上经历了相当长一段平稳而持续的发展时期(技术上仍在大跨步进步),却不期而遇了1990年代末工业影像向数码影像过渡的浩荡潮 流。在人们纷纷将胶卷相机丢弃在一旁,抄起数码相机将图片发送到电脑上的时候,为影像而生的Photoshop又要做出选择了。

  Adobe并未迅速地抓住这个潮流:当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数码相机的时候,Photoshop处理的图片绝大部分还是来自于扫描仪,而与数码相 机没有关系。可它很快感到了威胁—市场上已经有专供处理数码相片的软件公司出现,比如在当时昙花一现的Phase One(Capture One)。

  直到2002年3月发布的Photoshop 7.0才终于开始正视这一问题:它适时增加了Healing Brush等图片修改工具,还有一些基本的数码相机功能如EXIF数据和文件浏览器等。Photoshop总算不太迟地与变幻莫测的数字时代保持了同步。 但这样的被动和局部修改显然不足以超越人们对数码时代的图片想象。它必须酝酿一次更重大的改变。

  英雄并没有让人们失望。托马斯·诺尔再度出山担纲开发工作,惊喜再度出现。2003年9月,Adobe发布Photoshop新版本—不再延续 原来的称谓被叫做Photoshop 8.0,而是改称为Photoshop Creative Suite,即Photoshop CS。它与Adobe其他的系列产品组合成一个创作套装软件,使Adobe的Photoshop、Flash和网页开发等产品结合成了一个整体。

  必须得承认,Photo CS是一款“完全革命”的产品—它不仅为数码时代而生,更为一个智能和互联网的图像时代而生。它增加了更多为摄影师服务的功能和特性,比如Camera Raw转换滤镜、16位色深以及调整图层支持等等;更多新功能为数码相机而开发,如智能调节不同地区亮度、镜头崎变修正、镜头模糊滤镜等。这一切都使创建 美妙的图像成为可能,既可以高质量地再现真实,又能够精美地演绎合成图像和效果。

  Photoshop再次进入了一个“不可收拾”的阶段。在完全拥抱了数码潮流之后,它的下一步是智能化—2008年发布的Photoshop CS3正好诠释了这一点:它支持20多个窗口停靠、比旧版占用更少面积的工具栏、从多张照片自动生成全景图、灵活的黑白转换、更易调节的边缘选择工具、智 能滤镜、改进的消失点特性、32位HDR图像自动生成工具等等。更重要的是,它拥有了支持3D功能的扩展版。

  2009年发布的Photoshop CS4再次将智能化提升到了一个让人惊叹的程度。甚至,只要注册了在线版的Photoshop Express,你就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编辑修改你的图片,使之成为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存在。当你在互联网上操作裁切(corp)、橡皮擦 (eraser)、模糊(blur)、加亮(dodge)和加深(burn)等指令的时候,你所编辑的甚至并不是一张图片,而是一个正在被改变的世界。

  2009年底,当大明星Demi Moore(黛米·摩尔)出现在“W”杂志封面上,甚至连最忠诚的粉丝们都很难认出她—她看起来太年轻性感了。虽然20年来我们已经熟知这一点:时尚杂志 上所有美丽的脸和大腿都是“修过图”的,可是—一个连黛米·摩尔都需要靠PS来撑场面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