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烧钱难持续 教育O2O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过去一年,在线教育经历了爆发式的一年,投资机构的追捧令在线教育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火爆。

 

  一组统计数据足以说明热度:2015年,我国教育行业对外公布的投融资数量为199起,总融资金额达到了20.3亿美元,相较于2014年,投融资数量增长了36.6%,总融资额则增长了160%。

 

  20.3亿美元的融资额,让中国在线教育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在线教育最热的投资市场。其中,K12及家教O2O是最火的细分领域。

 

  但2015年下半年,不少互联网O2O项目的倒闭也时时给O2O创业市场敲响警钟:当补贴战难以持续,只有折戟沉沙。

 

  经历了2015年的教育投资盛宴,2016年教育O2O行业将开始步入验收期,裸泳者也将浮出水面。

 

  可以看到,教育O2O领域也存在着团团虚火,例如烧钱模式难持续、缺乏盈利模式、定位不清晰等问题,这些问题,正逐渐暴露上市面上盛行的诸多项目中。

 

  烧钱打仗受质疑

 

  除了在一级市场燃爆投资热情,在二级市场、新三板也频频出现在线教育公司被收购、教育O2O公司挂牌新三板的案例,资本玩家们以不同的方式渗透进入教育O2O领域。

 

  然而,热钱的加速涌入无法掩盖教育O2O行业仍处早期阶段的事实。可以说,目前,业内并未出现一个品牌、市场、商业模式兼具标杆性意义的教育O2O产品。

 

  诚然,教育O2O作为互联网改造或者升级传统教育的方式是未来教育行业的一大趋势,能够为学生、教师提供直接、紧密的沟通渠道,但教育与其他被互联网影响的传统行业比较,存在较大的不同:在用户的获取上,教育O2O产品的使用者(学生)与消费者(学生或家长)的获取难以靠传统的补贴方式吸引,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度需要培养,更何况是使用O2O的使用习惯;在用户的需求上,每个学生年龄、学习成绩都存在个体差异,难以因材施教;在运营上,难以使创业公司、教师(或教学产品)、学生等三者形成共生价值。

 

  一系列的难点使得大多数教育O2O产品较难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

 

  在没有较好的案例可借鉴的情况下,参考其他行业的O2O,“烧钱”是教育O2O一个通行的做法,业内往往会传来某教育O2O创业公司融到巨资的新闻。一个典型的案例是2014年1月成立的轻轻家教,其专攻K12课外补习,令人咋舌的是该公司在3个月内连续进行了三轮融资,融资速度之快引发业界对其运营模式的拷问。

 

  从2015年以来曝光的一些问题来看,过度拼数据、拼用户、拼流量的互联网O2O思维并不适用于教育O2O行业,反而会导致“乱象重生”:比如刷单现象严重、教学产品侵权、平台缺乏系统教研体系、教学效率没有提升等等问题。

 

  靠烧钱教育O2O产品很难活过B轮

 

  其一,仅仅依靠烧钱模式难以维持创业企业长久的发展,资金风险巨大。“谁先烧完钱谁先死”已成创业箴言,2015年仅成立一年就倒闭的“教师来了”就是家教O2O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一则惨痛案例。

 

  其二,烧钱带来的效果存疑。与打车、电商O2O等行业通过补贴培养消费者习惯、形成品牌依赖不同,教育O2O受用户青睐的关键还是在于产品或者平台的口碑,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恐怕较难因为补贴或者价格优惠而对一款教育O2O产品产生直接好感。

 

  其三,烧钱意味着盈利模式的缺乏。一味的补贴背后是营销思维、用户量思维,但真正用什么样的O2O体验将用户留下来并产生付费才是根本性问题。

 

  变现能力是关键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烧钱只能带来一时繁荣,合理地花钱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如果脱离备以依赖的烧钱模式,教育O2O创业公司应该如何“突围”?

 

  实际上,眼下教育O2O市场的虚火也体现在创业公司的估值上。纵观教育O2O市场,动辄几亿美金估值的产品比比皆是,如猿题库在去年3月估值就称达到3.6亿元美金,作业帮在去年9月就号称估值达到1亿美金,这样的产品估值虽好,但是变现能力低为后续融资带来难度。

 

  笔者认为,教育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互联网的“土豪”式打法无法简单复制,在“资本寒冬”下,大批处在D轮之前的教育O2O创业公司应该首要考虑“活下去”,告别“烧钱”,做好储备现金过冬的准备。

 

  同时,教育O2O平台突围的核心在于平台是否有合理的变现能力,这就需要企业提升内功、构建合理的盈利模式。

 

  目前,教育O2O存在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聚集流量和用户通过广告变现、教学内容收费、教学服务收费、会员制收费、平台提取佣金等。

 

  在如今火爆的教育O2O市场中,各个平台主打的特色有所不同,有的重在学生和教师的信息沟通,有的主打教师数量多和名师资源,有的宣传教育产品的优质。但很多平台都不能贴近用户、黏住用户,无法形成持续付费。

 

  无论教育处在线上还是线下,教师和教学产品都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只有输出优质的教学内容,才能够良性推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优化教学成果才能将学生留在平台上,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产生收费。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