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牛逼产品炼成法则:除了做加减法 你还得会乘法


你能想到的创意,别人也能想到;即使没想到,拿来主义也足以让未开发的处女地变成一片红海。

爆发式的产品增量为迎合用户直接或潜在的需求大开方便之门,不过成正相关的,是同质化产品泛滥成灾。以手机APP为例。据苹果公司官方公布数据:2016年年初,AppStore现有的应用数量暴涨到200多万款,年底赶超300万。相比5亿用户基数,区区几百万app数量似乎只是小巫见大巫,不过别忘了:每月因产品本身或更新算法而被清理的APP数量一直保持在1W~4W。安卓方面,手机应用量早于2013年就赶超ios,2015年手机用户总量突破15亿。用户基数更为庞大,比ios开发更低门槛,而且上架环境、成本、API接口等更具优势,虽然没有公示确切数量,Android APP的实际存量之大也可想而知。

无所不包的APP,支撑起用户庞大的“真需求”和“伪需求”。

用户对尝试新鲜功能乐此不疲,产品开发商各个都为了有朝一日自己“独霸武林”而殚精竭虑。结果往往是:

1、用户:下载内容不算多,运行内存和手机空间已弱爆。

为了迎合当下对手机大容量的需求,存储空间一路高歌猛进,前两年还处于概念阶段的32G、64G、128G很快成为千元机标配,近期Micron、紫光等已经在力推1000G以上手机存储的概念。虽然实现方式略有不同,对于“从G入T”的时间节点,国内外却默契十足,他们预测:2020年将是手机存储进一步突破的分水岭。不论能否实现,海量存储已经成了很多人眼里的风口。

2、APP开发商:市场红利犹在,却找不到合适的突破口。

用户痛点为存储市场加了一把火,不过APP开发者的心情却不大乐观。

曾几何时,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兴起,让新老玩家跃跃欲试。不过在圈内久待,心情大都是灰暗的:即使一时成为爆款,也很难保证不被用户抛弃,火爆一时的唱吧、魔漫、脸萌、围住神经猫、无秘、足记、小咖秀、分答等大抵如此。当然,更糟糕的是“未火先衰”,默默无闻地当了炮灰。据统计,此类APP占比8成以上。所以,看到大众对于安卓、苹果应用市场中大部分所谓的“热门应用”无感时,无需太多惊讶。

没有更新,苹果市场给出的淘汰周期是3个月。较少使用,用户判定一款APP为僵尸应用,无情将其卸载可能就在下1秒。

小兵小将的日子难过。其实QQ、微信、支付宝这类有BAT撑腰,还聚齐天时地利人和的现象级存在,其实也有各自难以言说的“痛”。比如坐实4.5亿实名用户的支付宝。

虽然C端支付一度做到80%的市场份额,社交属性的先天不足,让阿里一直抓狂。集福红包、扫月亮、高端单身交友圈……阿里隔三差五推出的创意玩法每每引起不小的轰动,不过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QQ之后再推微信,使得腾讯缔造的社交王国更为庞大。不过被膜拜至死的微信始终不曾远离“生活被工作绑架”、“假货泛滥”、“信息黑洞”等争议的“台风眼”。值得玩味的是:这一孪生兄弟的崛起,是否会激活此盛彼衰的魔咒,还很难说。据腾讯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披露的第三季度综合业绩来看:QQ的月活增量已经远远落后于微信和WeChat。为做漂亮账面数据,同时为凸显QQ产品的成熟度,近2年腾讯开放的QQ朋友圈广告翻倍,一大波忠实粉宣布逃离。至于Z一代,还没成为原著居民,就已经在A站、B站、直播等新阵地安营扎寨。

市场和消费者的急剧变化所带来的产品失利,让越来越多的技术大牛心生落寞。

在市场红利淡薄,而且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没有BAT的技术和流量基础,普通产品要突围该怎么玩?这里分享几种常用玩法。

774c309b68c91edcfffa584358846906.jpg

“产品为王”是最常用的打法,而做加法,又是最经典的桥段。据以往实践来看,同样以“人有我有,人无我有”为思想驱动,其实包含两种实现方式:其一,花较长时间做综合全面的需求分析,利用技术手段一一实现。新功能点可以与同类型产品很好地区分开来,还可以建立自己的技术壁垒,使得短时间内竞争对手无法超越。以前开发一款EHR产品差不多用就是这样一个思路。前期调用大批人马做需求调研搞开发,从组织人事、考勤、培训、社保、绩效、薪酬、测评、政策包等无所不包,功能点上很有量的优势。不过,过长的产品开发周期及项目实施难度大,造成产品成本急剧上升。在市场发展早期,国内用户缺乏选择,只能乖乖买单。放到现在,产品竞争力和适应性不足,已经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其二,“小步快跑 快速迭代 ”,先做出产品原型,再根据市场需求点不断做加法,直到功能卖点积累到一定量,形成聚合优势。这点经“小马哥”背书后,被视为互联网创业的金规玉律,而微信正是这一策略的头号试金石。微信V1.0上线那会,只有消息通讯、图片分享、头像设置等少数几个功能,换在今天,分分钟被出局。当时差不多类型的易信,V1.0版本除了覆盖微信的几大核心功能,还加入了高清语音、免费电话留言、免费短信语音助手、表情贴图等亮点。照这样来看,谁的胜算更大?当时不明觉厉,而现在结局已经非常明显。

“加法”做的好,产品是可以加分的。

鉴于微信在满足用户需求点上做加法,和在用户操作步骤上做减法,相得益彰。圈子里慢慢派生出另一种新的说法:“牛逼的产品经理不是擅长做加法,而是做减法”。

这一说法也自有它的逻辑在。功能庞大,产品过于复杂,用户不会用,这样的产品充其量只是鸡肋,还无形中给用户带来不小的负担。为了规避这一风险,现在的各个产品经理都立志化身小白用户,找痛点痒点,以标准化功能和轻量级设计取胜。乔教父,雷教父,包括微信之父张小龙都曾宣导这一策略。再往后,简易主义、“小而美”的产品设计理念遍地开花,即使简单的功能点隐藏在复杂的运算逻辑背后。

当然,推行这一打法也有出于开发成本或技术实现难度方面的考虑。以APP项目开发为例。一个寻常的APP开发成本约在12 - 25万,从梳理需求、画原型、UI设计到技术的实现,开发周期多则数年,少则数周。如果浓缩功能点,或借助第三方实现又如何?成本和时间投入大幅降低,还能利用第三方的用户流量和业务入口。目前接入微信的很多第三方厂商运用的就是这一策略。即使有原生的APP,也会适时考虑与第三方连接,增加新的业务入口。

以上提到的“加法”和“减法”,都宣称是基于用户立场考虑。可是,用户真正需要什么?

功能?大同小异,经常用的永远就那几项。

个性化?定制开发成本高,又不尽如人意,还不如标准化版实用。

成本?低资费、免费模式已玩坏。

从细节处着手,也许只是节约一点手机内存,不用多账号登陆、来回切换这么麻烦,不用装那么多APP,随手就能用,操作流程简单,能及时有效解决不时之需,仅此而已。可惜的是:即使是身经百战的开发“老司机”,也未必领悟到这点。

美国的Slack开创了一个新思路。在企业内部协同已经做烂的年代,这家初创企业冒失失入行,业内无人看好,不过最终他们却将成功几率做到了99%,其中诀窍就在于整合 Google Drive、Google+ Hangouts、Twitter、Dropbox、Asana、GitHub、RSS、Trello 等近100种工具和服务,解决了用户邮件多账号登陆痛点,顺便把内容分类和防骚扰邮件的痒点给消除了。至于微软、谷歌拟强化这方面的产品,把市场主动权从Slack那里夺回来,则是后话了。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国内这方面的意识觉醒也开始抬头。比如为解决用户多账号登陆问题,第三方登录接口的开放越来越普遍;单个平台集成多款应用实施“一号通行”,实现一个平台走通所有业务流程,阿里钉钉、理才网PaaS平台等已经在企业级服务领域进行一定的实践。鉴于很多移动端用户普遍存在需安装的APP数量多、手机卡顿、内存容量不足、多账号登录等痛点,以daydao为代表的移动办公应用推出了碎片化订阅功能。目前一款daydao APP就集成爱尚理客、中周舆情、项目进度管理、day建筑多套原生APP,通过开通或关闭的形式“遥控”功能,开创了一种新的玩法。自上世纪90年代到而今,四代软件的更迭逐渐将“通过开关,像用水用电一样源源不断地使用里面的互联网资源。”这一极具“魔力”的科学预测变为现实,说来不胜唏嘘。不过笔者认为未来这样的案例还会更多,普通用户能享受到福利也多少有所增益。

V1.0时代,牛逼的产品经理要擅长做加法,但要精通减法。

V2.0时代,牛逼的产品经理除了加法和减法,还需是一位会做乘法的高手。

而今,打造一款牛逼的产品,不止在自己拥有多少功能,而在能提供多少功能。

随着聚合效应的持续升级,这一产品设计思路将激发更多新的商业模式。

 相关检索:

Micron,即美国镁光半导体,全球第三大内存芯片厂兼半导体存储器方案供应商。2016年发布首款 3D NAND 芯片,宣称手机存储容量2020 年有望达到T级。

Slack,美国企业,通过聊天群组 + 大规模工具集成 + 文件整合 + 统一搜索模式,成为美国当地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SaaS 公司。

daydao,理才网旗下PaaS平台,整合HRM、CRM、OA、FI等水平应用及舆情、交通、建设、餐饮、物业等行业云。APP 首创订阅式碎片化应用管理平台,V4.1已上线。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