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晚会终于尘埃落定,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抚着酸痛的脖子长舒了一口气,有的心有余悸依然忧心忡忡,有的幸灾乐祸,有的拍手称快,更有的哭成了狗忙成了喵。一年一度的公关大考,依然逃不开这个关键词——“民生”。然而从企业、从品牌角度来讲,却是“品质依然是检验品牌的唯一标准”。
要说品质,还得从商业的本质谈起。商业,本质上是一种有组织的提供顾客所需的商品与服务的行为。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这些都是初中政治课本里耳熟能详的句子。这次上榜的企业,别说电器、食品抽检不合格,就是“饿了么”、 “刷单”、“废钢造假牙”还有“白糖红参”,哪一样逃得开商品质量的问题?即便是车易拍这样的平台问题曝光,其实质还是服务质量有漏洞。
说了近的,再说点远的。为什么要建315打假平台?近几年为什么会兴起一股海淘热?从毒奶粉到苏丹红到地沟油,一些不良商家昧着良心赚黑心钱,说白了依然是对品质的忽视。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事实,汇集成一股消费者呼吁的浪潮:让“中国制造”与高品质早日画等号!中国不是制造毒奶粉、制造刷单,而是要制造让老百姓放心的商品和服务,制造能走得出国门,让“made in China”改头换面。
说到“中国制造”,前阵子两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石化董事长傅成玉说得好:“也许中国在有些领域还不强,但终究会越来越强,而华为就在国际上重塑了中国制造的形象。
一斑见豹。华为跻身世界五百强由来已久,一直在低调的进行通信技术方面的全球扩张,近几年随着Mate7\Mate8的热卖,以及互联网品牌荣耀的崛起,华为和荣耀手机也渐渐变得家喻户晓,傅成玉使用华为手机正是其中一个侧影。从笔者所初步了解的情况,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高管等一些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至少是笔者在候机厅、在各大场合所见,相当大部分已经抛弃iPhone,换上了华为或荣耀手机,就连那些追求时髦的90后年轻人们,也纷纷以用荣耀为荣。这也是为什么当初手机圈原本有个“中华酷联”的说法儿,这几家传统巨头都不约而同的谋求转型,然而其他家都多多少少掉了链子,真正转型成功的,却只有华为一个,其旗下轻装上阵的荣耀品牌也功不可没。
无独有偶,近期财经网的一个315调查显示,华为好评国内居首位,俨然扛起了好评榜的大旗。反观相应的差评榜榜单,位居榜首的小米,恐怕与其红米产品的wifi延时和断流问题估计密不可分。财经网也给出了一个很有力的结论:“总体而言,无论是系统层面的问题,还是其他细分层面的问题,归根到底都要回归到质量和功能层面。因此,对于手机产品的质量和功能的聚焦依旧是手机厂商未来很长时间内需要继续完善的方面!”
对此观点,笔者深表认同。比如荣耀去年的“销毁价值2000万手机”事件,其实应该也是一种维护品质自尊心的行为。虽然那些手机只是可能受了点轮胎起火的影响,在手机使用方面是没有问题,而且全部销毁未免太浪费、太“傻”,但正如其总裁赵明在去年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所说,“荣耀是只‘鸟’,作为‘笨鸟’首先要自己能飞,坚持把产品和服务作为核心。产品和服务永远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我想这也是荣耀品牌之所以能行销全球74个国家和地区的原因之一吧。用欧美日本等国最高标准生产,能在全球消费者最挑剔、质检最严格的地区畅销,华为和荣耀在品质方面所下的功夫,没有那不少于每年销售收入的10%的数十亿、上百亿的巨额研发投入,没有多年海外深耕的基础,没有专利上的深厚积累,是很难有这样成就的。
赵明在2015GMIC上还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当取得初步成功之后,很多人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用在企业和品牌上,也是同理。品质依然是检验品牌的唯一标准,很多品牌做了一堆花里胡哨的营销,很多无原则的跨界,为销量而生,为上市而生,到最后,却在产品质量方面问题频发,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让人很痛心疾首的现象。
现在整个大环境从创业的热潮中渐渐走出来,风口上的猪也摔得摔,平安着陆的落了地,还有一些飘在空中的也在巩固自己的翅膀。都在问下一个风口会在哪里?笔者认为,不管风口怎么变,能坚守质量底线,打造好品质与好口碑,不随风摇摆的企业,才是真正能走得长远的马拉松选手。
话题扯远了,沿着315的热点,笔者一不小心就发散出如此多感慨,不知你是否认同“品质依然是检验品牌的唯一标准”,欢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