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当分享经济遇到国民素质,借贷宝和膜拜胜算几何?

 

  共享经济的理想可能是当今最伟大的理想之一,它希望人们不仅可以“共享”彼此的闲置资源,而且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有人情味:每一个载客的快车司机都尽可能给乘客最好的服务,每一间出租房的Airbnb房主都倾心为用户准备温馨的住处,每一个共享单车骑士都能把车停放在人们触手可及的地方,每一个借贷宝的借款者在获得朋友的资金支持时都心怀感恩…..

  在资本助推下,共享经济型公司在中国获得爆发式发展,但它们现在遇到了集体困境,而对它们构成最大挑战的,可能我们最难启齿的那个词——素质——这无疑与共享经济提出的初心严重背离。

 

 

  车座被插针 共享单车呼唤文明骑士

  最近,一篇刷屏的《共享单车,真是一面很好的国民照妖镜》,集合了对共享自行车花样繁多的破坏与毁损:有挂到树上的,有扔到河里的,有拆掉车头、座椅、脚踏的,有把轮子卸掉的,甚至还有把座椅上插上针的,这是要人断子绝孙的节奏。果然,最近摩拜单车就推出了活动呼吁用户“做文明骑士”。

 

 

  除了有意损毁,把共享单车“私有化”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比如说,把共享自行车扛回家或锁进楼道里,把共享车放进汽车后尾箱开到另一城市使用,把它加两把锁收归自己独享,把它粉刷了另一种颜色、加上儿童座椅专用。

 

 

  共享单车一定也考虑过用户素质问题。起初,它们都只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大城市提供服务,保守发展了一段时间后,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各家开始向二线城市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于是,这场国民素质的大考验也向全国延伸开来。

 

 

  有网友爆料,共享单车在郑州遭遇尴尬,大爷大妈强势“圈地”,只要想用车,需要先付给他们1元看车钱。网友再三解释,这是公共自行车,大爷不但不听,还把车都给锁上了。

 

 

  近日澎湃新闻更是报道首例因为给共享单车上锁被拘留5天的新闻。她们把共享单车误视为公共资源,所以被抓的时候并不认为自己是在犯法。

 

 

  一家名叫“卡拉单车”的共享单车创业公司,今年在莆田市投放了667辆车,公司员工在莆田市区彻夜寻找,最终只找回157辆,丢失率高达76.5%。该公司不得不重新寻找投资人。

 

 

  这二十多年来,素质低、没有公德心这种负面评价,就如中国人的附骨之蛆一样,一时半会儿很难摆脱。破坏共享自行车这样的公共财物如此,插队、随地吐痰、闯红灯、乱穿马路、乱涂乱画、随地大小便、欺凌服务人员等等,也如此;现在有了网络,由这些不守小道德引起的小纠纷,更是经常演变成“素质大讨论”,最后变成嘲讽的大合唱。

  几乎我们日常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没有公德心的“缺德事”,肇始者理直气壮,无不是因为这两个原因:一,“很多人都这么做”,集体当中没有是非;二,做的人基本上不受惩罚,无需付出代价。

 

 

  共享经济这种事,不能指望全民忽然提高素质,只能建立起良好有效的追踪与惩罚机制,只要盗用与损毁的,都能得到严厉追究甚至法律制裁,那么,还用担心使用者素质不高吗?

  有人说,没有监管,全靠每个人自觉的“共享经济”,不啻于把小鱼干摆在猫的面前,却禁止它吃。卡拉单车在福建莆田的遭遇,可能正好诠释了这个观点。

  好在,共享单车现在仍在享受资本追捧,但能够骑多远,还要看广大素质不可揣摩的群众是不是把它当成小鱼干。

 

 

  “共享”需要依靠制度与规范实现有序化。让共享单车跑在相应的规则车道上,需要单车企业详细做好规划、运营,引导用户正确使用。比如出台相应的行业规范,并通过媒体或APP等进行宣传引导,提醒租车人自觉将车停到合适的地方。

  再就是,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监管,如在APP中设置“围栏”功能、通过APP进行举报,对乱停乱放或故意损害单车者,采取扣减信用分或封号等方式做出处理。

 

 

  对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等问题,相关部门应及早纳入城市管理。在这方面,上海、深圳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上海在街头画出白线区作为共享单车专门停放点;深圳在全国最早制定共享单车管理规范,并建立了“深圳交警自行车用户诚信平台”,对存在交通违法的单车用户统一纳入平台黑名单,企业可以依据“黑名单”信息,及时调整用户的信用分、提高车费等,而交警部门也可以利用企业的大数据,对违规用户进行处罚。对偷车、损车的违法行为予以打击,等等。

 

 

  只有每位骑行者遵循用车规则,共享单车才能实现持续“共享”。德行素质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妨就从使用共享单车等小事规范起来。比如,建立个人征信系统,文明黑名单制度,等等。通过这些机制倒逼人们的廉耻感,我们的公共空间才会愈发清朗。

  共享单车既是一面照妖镜,但也未尝不是一个契机。

 

  借贷宝:借钱,就格外检验社会信任度

  同样作为解决人们“最后一公里”借贷需求的借贷宝,一直在被点赞和被苛责的舆论场域中前行。也有人利用借贷宝这类网贷的信息不对称来进行诈骗。

  借贷宝是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网络借贷平台,定位于纯粹的信息中介,撮合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交易。并且借贷宝打造的是一个基于人际关系的借贷交易平台。

  在金融逻辑上,基于人际关系的模式隐义就是建立信用机制,让借贷个体更愿意归还资金。在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借贷宝的“信用溢价”也真正实现了“信用有价”。

  借贷宝2015年8月份上线,发展速度惊人,一年时间交易量突破了1000亿,历经两轮共计45亿融资,估值600亿。在艾瑞咨询公布的2016年独角兽排行榜中,借贷宝排名第8位,仅用一年就与滴滴出行、小米科技同列榜单前列。并在AppStore免费下载榜长期靠前。

  这些漂亮的数据证明,借贷宝对于个人信用贷的实践是成功且可贵的。但是,个人信用贷市场现状并不是完美无瑕的。

 

(让借贷宝陷入舆论漩涡的裸条事件)

 

  近期,借贷宝配合广东省警方侦破了一起重大经济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何某冒用其亲属的身份信息在借贷宝上以高额利息为诱饵进行大肆借贷,本以为是个发财梦,没想到其实是个噩梦。

  据犯罪嫌疑人何某交代,他在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借贷宝这款APP,以为找到了发财的“门路”,于是注册了账号。何某前期进行小额借款,到期后积极偿还相关债务,给众多债权人造成其具备良好清偿能力及信用。在获取众多债权人信任后,他逐步提高借款金额,以高额利息为诱饵,开始大肆借款。由于借贷宝平台额度限制,何某开始冒用其亲属身份信息注册为平台用户,此后多个账号逾期了多笔大额借款,给债权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早前媒体也曾报道过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判处的一起合同诈骗案,罪犯韩某某使用借贷宝骗取他人钱财,最终获刑有期徒刑11年的新闻。

  据不完全统计,民间借贷的按时回款率不到15%,也就是超8成的借款不会按时还款。这是中国国情之殇。借贷宝想要做的是将民间借贷规范化、诚信化、阳光化,拔高一些就是以“助力诚信中国”为己任。借贷宝未来将利用个人之间、个人与企业间的借贷行为数据沉淀,应用大数据判断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行为,从而可以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推动建立全社会的诚信秩序和信用体系。

 

 

  借贷宝通过机制设计,比如不熟不借、人脸识别机制等,它其实是一个监督者,能保证契约正常履行强大的中间人,从而压缩了人作恶的空间。借贷宝有更完善的契约做支撑,毁约的成本比较高。

  当今社会,信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道德范畴,更演变成了经济领域的一张通行证。朋友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借贷。比人情信任更重要的是契约信任。一个好的制度可以使人的坏念头受到抑制,而坏的制度会让人的好愿望四处碰壁。建立起将结果和个人责任和利益联系到一起的制度,能解决很多社会问题。

  契约精神就是诚实的信守规则。

  诚信,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契约。懂得为自己的契约买单,实质上是给自己的人格保险。而最要命的是,契约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再次建立。契约精神本质上就是诚信精神。只有交易双方都能诚实守信,履行合约不折不扣,才能确保交易安全,社会稳定和谐。

  诚信的建设一定要以制度来保障,要有巨大的惩罚措施,使得不诚信的人所失大于所得,而且总是如此,人们就会选择诚信。也就是说,最初,诚信只是一种选择,久而久之,诚信会成为一种道德。

 

  Airbnb在华遭遇“分享”危机 水土不服

  共享经济需要信用和监管做支撑,也就不难理解共享经济鼻祖Airbnb去年即开始盈利,但在中国仍负面不断的原因了。

  Airbnb成立于2008年8月,总部美国旧金山市,是一个旅行房屋租赁社区,用户可通过网络或手机应用程序发布、搜索度假房屋租赁信息并完成在线预定程序。Airbnb鼓励全球的房东将自己独立的房屋或房间通过日租的方式出租给陌生人,而作为短租平台的Airbnb则收取交易费用6%至12%作为佣金。Airbnb用户遍布190个国家近34000个城市,发布的房屋租赁信息达到5万条。目前市值已超过200亿美金。现在,每天晚上有42万人在Airbnb上寻找房子,超过一百万所闲置房源来自全球超过3万个地区。

  Airbnb在全球风生水起,但其在中国市场却遭遇水土不服。Aribnb自2015年入华后,一直不温不火,甚至每每被提起都是负面消息。由于政策上的不成熟以及短租共享经济条件的限制,引发了租客和房主的矛盾。

  一位消费者向记者反映,自己通过Airbnb预订的房间,在入住前两天被房东擅自取消。虽然Airbnb方面愿意对消费者做出赔偿,但房东是否可以在游客入住两天前擅自取消订单、留给游客的找房难题谁来解决这些问题还是引人关注。再加上近日不断发酵的“上戏学生毁房事件”,由Airbnb引起的“分享模式难题”已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

  日前有位微博名为“汪莫言”的Airbnb房东,发布了长篇博文《曝光一个上戏学生,他用Airbnb毁了我整个家》“控诉”某自称上海戏剧学院学生的人,通过短租平台Airbnb租用汪的客厅拍毕业作品,却随意破坏房间,墙壁有十几处被拍摄机器刮伤的印记,并未同意出租的“卧室变成一个垃圾堆”,而租客事后竟然人间蒸发并逃避赔偿。

 

(一个网友曝光了接完Airbnb的单后客厅的惨状)

 

  Airbnb的运作依赖一套房客与房东的相互打分系统,这种打分实际上就是信用评级。比如,一个房客不爱护房间,那么房东给他的差评,就会使他今后再用Airbnb系统订房时受到阻力,因为只要看到他过往记录的人,在租房给他前都会三思。

  Airbnb的出现仅仅是通过网络技术,将这一理念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线上服务平台。这背后最重要的支撑并非技术,而是那种让这一设想成真的自律自治的个人。

  住Airbnb是可以让你以最快的方式切入另一种生活场景,住在别人的房子而不是酒店里的确能让人达到旅行的最高境界——“生活在他处”。是传统的旅游提供方是没有办法提供的体验,也创造了一个酒店无法给予的体验,确实实现了“共享”。然而更重要的是“经济”。

  Airbnb的成功取决于它对标了一个已经存在的需求,然后对它进行升级、改造。住Airbnb的价格,是房屋如果长租价格的两到三倍,对房东来说,只要满租率超过50%收入就打平了,100%入住率就创造了相比之前200%的收入。房东要考虑的就是投入的时间(回答潜在房客的咨询提问、要处理住户的一些紧急情况等)划不划算,就其个人而言到底是不是比撒手不用管的长租还划算,通过这种方式比以前创造200%的收入。

  而对于 Airbnb 的住户来说,心里也有个公式来计算是不是划算。跟五星级酒店的套房来说,选地段、设计同样好的房子价格差不多只是套房的1/2。当然 Airbnb 也有一些酒店不可替代的特点,比如有家的感觉、更私密、更加像当地人。

  Airbnb的盈利事实上是一种信用感的变现,房东与房客的相互信任促成交易。但是谁来给交易背书?遇到问题又如何维权?在中国,Airbnb模式似乎急需补上“信用”和“监管”两块短板。共享经济需要完善的自由市场经济和社会信用的支撑。

 

  分享经济前行的姿势是踉跄,还是优雅?

  长久以来,共享经济作为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创新创业项目,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共享单车和Airbnb出租屋的这种“诚信拷问“是整个共享经济业态发展历程的缩影。这不是共享经济第一次遭遇尴尬,也肯定不是最后一次。

  整体来说,共享经济趋势不可逆。共享经济是在保持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对物品的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李克强总理表示,共享经济不仅在做加法,更是在做乘法,以此有效降低创业创新门槛,实现闲置资源充分利用。

  从共享单车引申出来的信任和信用问题,与其说是个人素质和道德问题,不如说是人们一直以来缺乏公共意识和公共交往的结果。

  信任和理解,已经成为共享经济成长过程难以回避的命题。有人呼吁将顾客的单向评价更改为平台使用者的双向评价,以此共建一个彼此理解、彼此信任的互动方式。的确,相比于设计华丽的产品入口、苦思卓越的盈利计划,将更多目光投向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入口,才是共享经济更重要的价值。

  “让每一个参与分享经济的人变成好人”,不能只依赖人们的道德自觉,更应该由公共部门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并维系更完善的商业规则,使一个人的分享,扩大成无数人的共享。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共享成为激发实体经济活力的力量。

  事实上,新型共享经济平台的出现,本身就在推动相应规范的形成,因为它们往往依赖更高的社会互信——你亲手做蛋糕分享给周围朋友,不需要什么卫生经营许可证;但如果你在网上开店,就涉及陌生人之间的信任,他们如何相信你的食物安全可靠,网友的评价、平台的把关还是政府的监管?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傅蔚冈认为,“道德法律素养提高会更好。但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倒逼使用者遵守法律、遵守规则”。

  除了现在常说的加强监管之外,恐怕还得依凭自发的、日积月累的社会理性交往。网络上的互动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说是个人信用的日常实践。像罗尔事件这样的网络曝光之所以有效,就在于这会显著地打击一个人的社会信用值,使他不得不有所忌惮。

  毫无疑问,乘上互联网东风的共享经济,提供服务的潜力不止于当下的表现,而要更多地挖掘潜能,一个信任与规则并举的业态不可或缺。未来,信用体系将是共享经济的核心环节,捆绑社交成为必然。共享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创新的枝丫便无处萌生。(文/刘友兰)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