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致第十二届蒲公英奖评委的一封信

尊敬的评委:

此刻,窗外夏木葱茏,而传播行业的浪潮正奔涌至一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当我们以“蒲公英奖评委”身份相聚于此,不仅是为74类案例奖项赋予荣光,更是在为行业的未来投下关键一票。在此,请允许我们以同行者的身份,与您分享几点思考与期许。

一、时代之问:我们正经历怎样的变局?

AIGC的狂飙与隐忧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秒级生产”重塑内容生态。沈大成用AI生成礼盒文案,麦当劳借AI融合青铜纹样打造文化海报,飞猪的千张地铁广告由AI一小时完成~~,效率的飞跃令人惊叹。我们也看到:创意同质化渐显,AI的“数据投喂”让品牌个性模糊;情感温度消退,算法尚难理解“一碗热汤的关怀”与“一次危机中的共情”。当技术席卷而来,人类独有的洞察、悲悯与创造力,是否仍是行业不可替代的灯塔?

“后品牌时代”的信任困局

消费者正从“信仰品牌”转向“审视价值”。他们追问环保承诺是否落地,质疑营销话术背后的真诚,甚至用脚投票逃离过度包装的“人设”。当伊利用AIGC为亚运定制诗意包装时,打动用户的不仅是设计美感,更是“让每个人成为创作者”的参与感——这提醒我们:品牌的价值,正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共建。

年轻人才的流失之痛

曾与一位4A公司资深总监深谈,她叹道:“最优秀的年轻人,正涌向金融与科技;他们认为品牌工作是‘锦上添花’,而非‘塑造时代’。”当行业被贴上“内卷”“浮夸”的标签,我们是否遗失了那份“用传播推动社会向好”的初心?

二、蒲公英奖的使命:在风浪中锚定价值

各位评委,您手中的评分表,远不止于甄别案例的优劣,更是在回答三个命题:

如何让技术“向善而生”?

如苏秦会创办人陈向阳会长所言:“创新需根植于人的需求”。AIGC不是替代创作者,而是解放重复劳动,让人更专注于策略与共情。您评出的优秀案例,或将定义“人机协同”的行业标准。

如何重建品牌与人的信任纽带?

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主任史宁十二年坚持“因文明而美丽”,榕江县用AIGC挖掘“村超”背后的苗侗文化~~,这些案例证明:真诚的内容,永远能穿越流量泡沫。

如何让年轻人重拾职业信仰?

也曾与一位优秀的年轻人深聊,她是名校广告专业出身,拿过广告大赛国家级奖项,在奥美、蓝标创意策划历练过八年,最后却黯然回到省城,听从长辈的规划,进了事业单位,过着躺平的生活,当她承认“心底理想的小火苗正在渐渐熄灭”——我们更需以权威奖项向新人昭示:传播是“织梦的技艺”,是让好产品被看见、让弱势群体被倾听、让文化薪火不灭的力量。

三、您的角色:掌灯者与守夜人

作为100位总裁级评委中的一员,您代表行业的最高视野与良知。我们深知诸位事务繁忙,但正因如此,您肯为每个案例倾注的十分钟,才显得尤为珍贵。

请以“三个用心”托举行业信心:

用心发现“笨功夫”:那些耗时数月调研用户、打磨一句口号的案例,或许不如 AI爆款炫目,却藏着品牌的长期主义;

用心守护“小创新”:区域品牌用 AIGC活化非遗的尝试,初创团队以微预算撬动声量的巧思,值得被点亮;

用心传递“真温度”:技术会迭代,而人性永恒。打动普通人的故事,才是传播的终极答案。

四、让我们共同播下种子

蒲公英奖第十二年,恰似一株蒲公英的盛放。每一颗您认可的种子,都将随风落向四方:可能是让年轻团队获得投资,可能是让传统品牌找到转型灵感,甚至可能让一位大学生坚定入行的决心。

这个夏天,让我们 以评审表为土壤,以专业为光,在算法洪流中守护人性的微光,在速朽时代浇筑不朽的价值!

期待与您共赴这场庄严而温暖的旅程。

第十二届蒲公英奖组委会

2025年7月10日

正在生成海报, 请稍候
致第十二届蒲公英奖评委的一封信
2025-07-13 12:32:15
长按识别二维码
Techsir.com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