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岳麓大会启幕,湘江新区打样:AI虹吸战下中部突围的一次成功样本

文 | 智能相对论

作者 | 陈选滨

2025年,AI产业早已告别概念狂欢,驶入“算力定格局、生态决胜负”的深水区。大模型从实验室走向工厂车间,智能网联汽车从测试园区开进城市主干道,工业AI算法开始重构传统制造的生产逻辑,变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而在这场产业变革中,北上广深凭借十余年的先发积累,形成了难以撼动的资源虹吸场。头部企业的核心研发资源几乎尽数向东部集聚。AI人才流动更显悬殊,大量高校培养的AI工程师毕业后第一选择就是往北上广深走。就连技术迭代的红利,也先被东部产业消化,留给中部的突围窗口,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收窄。

也正是在这样的格局下,中部城市普遍陷入“技术跟跑易、生态突围难”的发展困局。这一困局如何破解?恰逢2025互联网岳麓大会开幕,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大会致辞中特别表态,“我们对人工智能时代有格外高的期待,也对赶上这一波人工智能的浪潮充满激情、充满信心”,并精准从五个方面点出了湖南的破局底气,分别为较强的科技创新实力、较强的人才优势、成形的基础设施支撑、丰富的应用场景以及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事实上,透过这番话,在湖南,我们也确实能看到一个鲜明的中部突围样本。湖南湘江新区作为湖南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主战场”,也是长沙“抢跑中部AI+第一城”的核心承载地,已经形成一套从跟跑到卡位的突围模式,并取得相对不错的成果,为中部突围成功打了样。那么,通过湘江新区打样,我们或许可以总结出中部打破全国AI发展“虹吸效应”的破局密码。

AI虹吸战下,中部产业突围的三大“死结”

纵观全国AI产业发展格局,中部城市的AI发展并非输在技术跟跑能力,而是困于“全链条协同断裂、人才留存乏力、载体建设虚胖”三大结构性症结之上。这些问题并非个别城市的偶然困境,而是中部AI产业的生态短板,每一个症结都将直接削弱中部地区对抗东部资源虹吸战的能力。

一、产业协同“断节”:全链条“散成沙”,中部难扛AI产业链韧性。

AI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从芯片到算法再到场景的闭环协同,但中部城市普遍陷入上游卡脖子、中游散而弱、下游碎片化的断裂困境,难以形成“攥指成拳”的产业链合力。

具体来看,上游核心环节所需要的GPU芯片、AI 传感器、谐波减速器等关键部件大多依赖进口,而中游制造环节又“各自为战”,产业集群之间的协作能力远不及北上广深的头部企业。更关键的是,下游的场景应用则深陷“碎片化陷阱”, AI场景虽分散在政务、交通、医疗等10余个领域,但缺乏“拳头场景”牵引,难以形成规模化效应,实现突破。

二、人才流动“失血”:补贴能拉来人,产业场景留不住“干事人”。

科技产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比拼,但中部城市却深陷“引才易、留才难” 的恶性循环。尽管靠购房补贴、安家费能短暂吸引人才落地,但缺乏硬核、有效、普遍的产业场景,最终导致人才“来了又走”,成为北上广深的人才跳板。

目前,AI核心研发项目大多集中在北上广深等十大东部城市,而中部六省的AI企业中,年研发投入超1亿元的不足少之又少,这种资源分布失衡直接导致中部人才“用武之地”匮乏,继续加剧向东部流失。同时,中部高校AI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多聚焦通用算法,与当地产业需求脱节,从根本上造成了能育人却无法留人的尴尬局面。

三、园区发展“空心”:企业“堆得多”≠产业“聚得强”,无优势赛道陷“空转陷阱”。

AI产业园是产业集聚的核心载体,但中部城市普遍陷入重数量而轻质量的误区,比如盲目规划园区、追求入驻企业数量,却缺乏主导优势赛道,最终导致“园区空转、企业躺平”的困境,最终沦为房地产开发与政策套利的工具。

空心化的本质是缺乏优势赛道,中部多数AI园区陷入跟风追热点的误区,反而忽视了自身产业优势,盲目布局大模型、AI绘画等东部地区主要的赛道。结果既在主要赛道上“卷”不过东部产业,又无法依托本地产业基础形成差异化优势。

湖南湘江新区的“反虹吸”突围

聚焦湖南产业,湘江新区的突围,绝非简单的政策叠加或资源堆砌,而是要依托自身优势与措施很好避开中部城市AI发展的三大陷阱:不做重应用轻根基的“短视玩家”,不陷补贴抢人的同质化内耗,不拼全面对标北上广深的盲目竞争,每一步都踩在中部突围的关键穴位上。

一、用基础平台+本土锚点,拒绝中部“根基虚胖”。

多数中部城市发展AI,习惯先上应用项目,再补技术短板,导致后期陷入应用依赖外部技术、升级无门的困境。但湖南反其道而行之,已经具备了成形的基础设施支撑。算率、算法、算据、算网四算合一的体系基本建成,全省总算率达1200PF,超算算率达到223个PF,居全国第三位。长沙是全国七大数据标注基地之一,湖南数据交易所是全国五家持牌数据交易所之一,也是中部地区第一家数据交易所。”这些硬基础从根本上避免了湖南AI产业“根基虚胖”的问题。

与此同时,湘江新区则是依托国家超算长沙中心、湘江实验室两大重点基础平台,绑定本土产业锚点,譬如工程机械、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区域特色产业,走一条AI+本土产业路径。通过这种根基建设围绕本土产业转的逻辑,来避开算力闲置、技术与产业脱节的中部通病,完成进一步崛起。

二、跳出补贴内卷,用产业场景留人才、养企业。

当中部城市还在靠购房补贴、安家费等比拼抢人时,湖南已洞悉核心矛盾,“人才来得了,没有产业场景也留不住”。正因如此,湖南致力于算好两本账,第一本账是关于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2023年8月,湖南出台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相关政策发布以来,长沙新增各类研发机构1796家,平均每月新增75家。第二本账是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2024年9月,湖南推出大学生创新创业七个一举措,举措推出以来,湖南大学生创办经营主体新增13933个,增长44.9%。其中创办企业新增6105家,增长38.9%。

在这些积极措施的背后,湖南正在用产业场景与资源引人才、留人才。时至今日,在2025互联网岳麓大会上,湖南还成立了首个面向大学生及青年创业者的天使投资联盟,联动金芙蓉科创生态联盟、湘江科学城(长沙)(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等平台和园区助力青年人才留在湖南,壮大AI+产业发展。同时,湘江新区也在围绕工程机械、智能网联、新材料三大本土优势产业,积极联动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湘江智能等头部企业,搭建全产业链场景,做强做大产业项目与实践场景,让人才真正实现“落地即扎根”。

三、不碰北上广深主战场,专啃中部优势硬骨头。

中部城市若想在AI大模型、通用算力等北上广深主场赛道竞争,无异于以卵击石。在此背景下,沈晓明书记为湖南理清了发展思路,“湖南的现实条件决定了我们发展人工智能不可能面面俱到,处处开花,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应用为导向,找准赛道,精准发力”,并提出五大行动方向,分别为实施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行动、实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实施人工智能+消费提级行动、实施人工智能+民生福祉行动、实施人工智能+治理能力行动。

对此,湘江新区精准卡位中部优势赛道,采用非对称作战策略实现突围。比如,在智能网联领域,湘江新区不跟北上广深拼L5级技术研发,而是聚焦城区全域商业化,率先实现L4级自动驾驶落地应用。在工程机械+AI领域,湘江新区不做通用工业机器人,而是深耕焊接、故障诊断等工程机械细分场景,不仅占据较高国内市场份额,甚至还能反向出口欧洲。这种在北上广深盲区找机会的策略,让湘江新区在AI细分赛道实现从跟跑变卡位的进阶。

湖南AI拒绝“二次掉队”

站在2025互联网岳麓大会的节点,以湘江新区为样本,湖南的AI蓝图不是规模扩张的简单延续,而是要针对中部AI易犯的三大新陷阱,即算力建设“重硬轻软”、创新载体“重形轻质”、场景赋能“重产业轻民生”,给出的预防性解决方案。

一、算力枢纽工程:不做中部算力“花瓶”,要建算力到产业的闭环。

中部城市近年纷纷加码算力建设,但多数陷入建得起、用不活的困境。而湖南的1200PF总算率与223个PF超算算率不应该是单纯的拼规模,而是绑定产业需求,深入AI+本土产业发展。例如,湘江新区应优先保障工程机械“数字孪生”、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的算力供给,同时搭建算力交易平台,让中小企业能用低成本算力开展研发,避免算力闲置、产业空转。这种以产业需求定算力建设的逻辑,旨在打造中部首个算力产业自循环生态,而非单纯的算力基础设施。

二、创新载体工程:拒绝园区“空转”,用联盟打通研发通转化的死穴。

中部AI园区普遍存在企业扎堆但协同弱、高校研发但转化难的问题。但,湖南有较强的科技创新实力,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于1981年在湖南长沙成立,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业集群又是国家唯一的计算产业集群,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湘江实验室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机器人视觉、高性能计算、类脑智能等领域具有技术优势。因此,湖南要懂得利用自身创新优势,激活产业创新活力。

因此,湘江新区打造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等前沿产业园区,关键不是建厂房,而是依托新区AI创新联盟,通过要求入园企业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签订研发转化协议,比如高校实验室的AI技术优先在园区企业测试,企业的技术需求优先由高校攻关。这种行政结合市场双驱动的协同机制,旨在破解中部地区高校研发与企业应用“两张皮”的堵点。

三、场景赋能工程:从产业单极到城市全场,构建AI迭代的本土土壤。

若只靠产业场景支撑AI发展,中部城市易陷入产业波动即AI停滞的风险。因此,中部AI发展必须放眼全域应用,特别是湖南的AI+产业要与民生福祉行动挂钩,重点放在三大赛道,一是个性化教育,包括人机协同,教育教学等。二是赋能基层医疗,包括智能诊疗、健康管理等。三是环境高危等岗位的智能应用,比如机器人自动巡检高压线、机器人采矿。同时,AI+产业还要与治理能力行动相匹配,结合湖南地区需求,做好Ai+政务服务,比如机器管招投标等,以及AI+应急管理,比如机器人自动巡堤、巡险等。

具体来看,湘江新区推动AI+民生服务全域落地,本质是打造产业场景+城市场景双轮驱动的全域应用逻辑。与上述行动同步,比如工程机械的AI算法也可迁移至智慧交通信号优化;或是城市治理的海量数据还能反哺AI模型优化等。这种场景互哺的布局,将让湖南AI摆脱依赖单一产业的脆弱性,为中部城市提供AI持续迭代的本土解决方案。

结语

值此2025互联网岳麓大会召开之际,聚焦湖南湘江新区的AI“反虹吸”突围,恰是中部产业破局的生动样本——不盲从北上广深赛道,以基础平台+本土产业筑根基,用场景留才+协同创新活生态,靠细分卡位+全域应用谋突破,完美践行了中部AI产业找准赛道、精准发力的发展逻辑。

这不仅是湘江新区的成功,更证明中部AI无需“跟跑”。只要抓牢自身产业优势、场景红利与协同效能,就能撕开虹吸困局。这份“湖南答案”,正照亮中部城市从被动跟风到主动卡位的AI发展新路径,为区域产业升级提出关键思路。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正在生成海报, 请稍候
岳麓大会启幕,湘江新区打样:AI虹吸战下中部突围的一次成功样本
2025-09-18 10:57:04
拒绝跟跑北上广深,湖南打响中部AI“反虹吸”突围战
长按识别二维码
Techsir.com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