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曾响铃
文 | 响铃说
刷手机、看导航、办公创作……屏幕早已成为现代人“全天候不离身”的伙伴,但很少有人会追问,这些承载着生活与工作的屏幕,究竟出自怎样的企业之手?在大众固有认知里,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的企业往往与“传统”“保守”挂钩,可恰恰有一家诞生于那个年代的造屏企业,用四十余年的突破打破了这种偏见——它就是1983年成立的天马微电子。
作为中国大陆最早的平板显示企业,也是迄今存续最久的显示企业之一,天马的42年,堪称一部中国显示产业的成长缩影。如今的它,业务已覆盖手机、车载、IT、工业、医疗、AIoT等多个核心领域,更手握多项全球桂冠,如LTPS智能手机显示屏连续七年出货量全球第一、柔性AMOLED手机主屏幕市占率稳居全球前三、车规级显示产品市占率全球第一等等。
可以说,天马不仅见证了中国显示产业从无到强的崛起,更成为了推动行业前行的核心力量。9月19日,一块名为“天工屏”的屏幕,不仅引来央视等权威媒体的密集报道,撒贝宁更化身推荐官走进工厂,亲身体验其独特魅力。这块让全网好奇的“天工屏”,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央视镜头下的"天工诞生记"
天马将自己全新的高端OLED技术品牌命名为“天工屏”,从中不难窥见其对手机产品的高度期许。
明代宋应星的著作《天工开物》,素有“17世纪的中国工艺百科全书”的美誉。“天工”二字,象征着自然之道与匠心之技的融合统一,这既是对古代工艺精神的崇高礼赞,也是对极致品质的郑重承诺。而“开物”则蕴含着不断拓展技术边界,以创新创造驱动文明进步的深意。
具体到“天工屏”的命名,“天”代表着创新无界的追求,未来这个“天”字也会变成一个品牌系列覆盖到天马手机以外的比如车载产品、IT产品等。“工”则凝聚了天马在过去40多年里积淀的硬核工艺与工匠精神。
作为“中国屏”的代表之一,“天马天工屏”绝非普通产品,而是天马高端品牌“天”字辈序列的开篇之作,承载着天马对显示产业未来的坚定追求。这款屏幕既汇集了中国科技智慧,又被赋予了当代内涵,同时也标志着天马正式迈向顶级显示领域的全新起点。
在央视报道中,这份“天工精神” 被进一步具现化。天马厦门TM18产线上,集结了蒸镀、曝光、检测等尖端设备,并构建起了一条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生产体系。宛如OLED所书写的“现代版天工开物”。
在天马实验室,撒贝宁更亲眼见证了一块“好屏”的诞生考验,必须扛住极限高低温、抗冲击、高压电击、纳米级检测等一系列测试,才能称得上“好屏”。他感慨道,“每一块屏幕的诞生,都经过了数百道精密制造与工序。眼前高度智能化的产线,不仅是生产效率的提升,更代表着中国高端制造向数字化迈进的坚定步伐,正成为中国智造走向世界的底气。”
这份底气,既彰显于技术的持续突破,更植根于天马在中小尺寸显示赛道的长久积淀:从早期电话机搭载的黑白段码显示屏,到国内率先建成的G5.5LTPS生产线,再到如今跻身全球顶尖行列的柔性AMOLED产线,天马始终以创新回应着时代的召唤,而“天工屏”正是这份创新基因的凝练呈现。
五星好屏的场景革命,天马凭什么为行业“立规矩”?
不过,技术领先还只是基础,将技术转化为“用户价值”才是核心。若说央视报道中的实验室数据展现了“天工屏”的技术硬实力,那么当它融入日常生活场景,这些技术才真正落地为触手可及的体验升级。
从通勤路上的信息浏览到深夜的沉浸观影,从激烈的游戏对战到精细的专业创作,“天工屏”则用三大核心技术重新为用户需求的“好屏”立下了新规矩。
就比如在如今这个数字化时代,屏幕早已成为人们“全天候陪伴”的伙伴,睡前刷手机更成了许多人的习惯,但眼睛的酸胀、干涩也随之而来。天马“天工屏”的护眼技术,正精准解决了这份“数字时代的眼疲劳”。
眼睛看久了屏幕会出现酸涩感,很大程度源于“频闪”,这是一种由电流波动引起的周期性亮度变化现象,而人眼对于低频频闪尤其敏感,久看易致视觉疲劳。天马的解决方案是以“0”频闪、1nit明眸护眼、低蓝害、环境光自适应等护眼技术创新,解决深夜追剧眼睛干涩、久看疲劳等问题,让每一项技术都承载对用户体验的关怀。
当前青少年接触智能设备日益增多,不少人出现难以入睡、睡眠质量差等现象,这很可能就是蓝光影响的表现。“天工屏”通过光谱优化,将有害蓝光比例降至行业领先的4.7%,大幅减少长时间用眼的视觉损伤,有效守护青少年群体的健康。在护眼的其他维度,天马还通过无频闪护眼技术解决方案,为用户带来舒适的视觉体验;最低亮度可实现1nit明眸护眼技术,实现暗光柔和护眼;还有环境光自适应,自适应调节屏幕亮度和色温,保持画面处于最舒适的显示状态。
解决了护眼问题,用户对屏幕的需求转向“更清晰”。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正午的阳光下,即便屏幕亮度拉到最大内容依旧难以看清。天马天工屏通过技术创新,让画面色彩纯净、亮度充足、细节清晰显示。2500nit的全局高亮,峰值亮度可达8000nit,即使烈日下也清晰可读。色域覆盖率超过95% BT.2020,色彩精准饱满,高温不偏色,接近专业级显示器的表现。天马专有的风车像素设计,让画面细节干净纯净,无论长时间阅读文字还是观看动态视频,都能感受到真实、清晰、通透的视觉体验。
此外,为契合游戏玩家与视频爱好者对画面流畅度的追求,天马“天工屏”实现了“高刷新率与低功耗”的精妙平衡:在高刷表现上,其已实现165Hz的量产能力,研发层面更高可支持240Hz,能让画面切换告别拖影、愈发顺滑;而自适应刷新率功能则可依据显示内容进行动态调节,在确保流畅观感的同时有效降低设备能耗。
不难看出,从精准破解“数字眼疲劳”的护眼创新,到攻克强光可视难题的清晰显示突破,再到平衡流畅体验与续航需求的高刷技术,天马“天工屏”的三大核心技术并非孤立的技术炫技,而是对用户日常用屏痛点的精准回应。
这些技术将实验室里的参数,真正转化为通勤、观影、创作、娱乐等全场景下的舒适用感。以“屏幕适应人”的核心逻辑,重新定义了中小尺寸显示领域“好屏”的标准,让技术创新最终落地为触手可及的用户价值,完成了从技术领先到体验升级的完整闭环。
从技术突破到产业领航,天马的价值升维
“天工屏”的横空出世与央视等权威媒体的聚焦报道,绝不是一次孤立的技术品牌发布,而是天马在品牌战略、行业角色与市场信任维度完成价值升维的集中体现。
其背后更离不开长期且坚定的研发投入作为支撑。2024年,天马研发投入达33.47亿元,占营收比例10%,且保持着每年10%的稳定增长,这组数据正是其价值升维的核心底气所在。
“天工屏”作为天马高端品牌“天”字辈序列的开篇之作,是其四十余年技术积淀与品牌野心的精准释放,标志着企业正式吹响了向顶级显示领域进军的号角。
这一举措打破了外界对其传统制造企业的固有认知,清晰传递出天马从“硬件供应商”到“高端体验创造者”的转型决心。通过将“天工”所承载的匠心精神与当代科技深度融合,天马成功为品牌注入了高端化、年轻化的新内涵,不仅能进一步激活既有业务优势,更能依托高端产品矩阵切入高附加值市场,在手机、车载等核心赛道之外开辟出新的增长引擎,为全球市场的竞争建立起品牌与技术双重壁垒。
以行业层面来看,在显示技术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天工屏”的推出为行业带来了方向性的启发。
它打破了行业长期依赖硬件参数论高下的惯性思维,“天工屏”更看重用户真实体验,为行业建立起“体验优先”的新标尺。这种回归用户需求的创新逻辑,不仅为陷入技术同质化迷局的同行提供了破局思路,更在推动整个行业迈向“解用户之困”的深层价值竞争。
而天马通过与头部终端品牌的深度联动,更在行业内构建起“技术研发-产品落地-标准共建”的良性生态,加速了高端显示技术的产业化普及,推动整个显示行业从“技术竞争”迈入“体验竞争”的新阶段。
此外,央视的深度报道与撒贝宁的实地探访,为天马的技术实力与产品品质提供了极具分量的权威背书,极大强化了市场对其的信任度。
而OPPO Find X9系列与“天工屏”的全球首发合作,更是用市场实践证明了天马技术的成熟度与实用性,它并非停留在实验室的概念成果,而是能够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可触摸的优质体验的落地技术。
这种“权威认可+终端验证”的双重背书,不仅让天马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高端、可靠”的品牌认知,更增强了下游合作伙伴的合作信心,为其拓展更多高端合作资源、巩固市场份额奠定了坚实基础,让“中国屏”的技术自信与品质自信真正走进大众视野。
总结
央视在报道中精准点评:“从古代的百工技艺到今天的智能制造,‘天工屏’展现出文化的延续与技术的自信。”
这份自信,是天马四十余年深耕显示产业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制造业从“规模制造”向“高端创造”转型的鲜活样本。“天工屏”以传统文化为精神内核,以硬核技术为支撑骨架,跳出参数竞赛的迷思,将创新最终落点于用户体验,不仅为显示行业确立了“需求导向”的发展新标杆,更让“中国屏”的实力与价值完成了从产业端到大众认知的跨越。
这种“匠心传承+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既为中国科技企业的高端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更彰显了中国智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