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行业,总有一些公司的出现,会让原有的游戏规则失效。
Anthropic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传统SaaS公司的年化收入(ARR)从10亿美元增长到20亿美元,往往需要18个月乃至更长的时间。
Anthropic却跑出了令人咋舌的增速:2025年初,Anthropic的年化收入约为10亿美元;到了8月份,数字就增长到了50亿美元;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年化收入再次飙增至70亿美元。
一路狂奔的背后,Anthropic诠释了一种与传统企业截然不同的“AI原生”增长模式,同时也为在红海中挣扎的中国AI企业提供了一面镜子。
01 一个精心设计的“增长飞轮”
Anthropic的指数级增长,源于一个设计精妙、环环相扣的“增长飞轮”,主要有由三个核心部件构成。
首先是“引擎”——以API为核心的消耗型收入模型。
这是理解Anthropic模式的基石。
与OpenAI依靠ChatGPT订阅费(占其收入约73%)的消费者路径不同,Anthropic坚定地选择了企业API作为核心引擎,高达85%的收入自于开发者和企业的API调用,并按处理的Token数量付费 。
这个模式的颠覆性在于:
1、任何开发者都可以使用,将价值验证的周期从数月缩短到数小时,无需经历漫长的销售周期,有效绕开了传统企业软件销售的瓶颈。
2、收入与客户创造的价值直接挂钩,客户的应用越成功,消耗的Token量就越多,Anthropic的收入就越高。以至于某个客户对Anthropic的收入贡献,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增加10倍。
其次是“燃料”:抓住了AI的首个企业级“杀手应用”。
如果说API是引擎,代码生成就是最高效的“燃料”。
Anthropic没有试图解决所有问题,而是精准地锁定了首个企业级“杀手应用”——代码生成。
看似不经意的选择背后,有两个精妙的商业计算。
一是极高的“Token强度”,代码生成消耗的Token量是普通聊天应用的10到50倍,意味着在同等用户规模下,商业化天花板要高出一个数量级。
二是极强的“业务刚需”,自动化开发流程是所有科技企业的核心痛点和效率瓶颈,预算充足且决策链短。且一旦开发工作流深度绑定Claude Code,迁移成本将变得极其高昂,有利于快速形成护城河。
可以找到的一组数据是:Claude Code的年化收入已超过5亿美元,3个月内使用量增长了10倍以上,业已成为收入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最后是“加速器”——通过生态杠杆撬动市场。
Anthropic没有耗费巨资和时间自建庞大的销售团队,采取了一种极为聪明的“生态杠杆”策略,将自己变成了云巨头生态系统中的“超级插件”。
其中最核心的销售渠道来自Anthropic的两个战略投资者——亚马逊的AWS Bedrock和谷歌的Google Vertex AI。
有别于OpenAI和微软的深度绑定,Anthropic和云巨头们的共生关系,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借船出海”:
一方面,可以利用云巨头们已经建立的全球企业客户网络和信任关系,将自己的产品直接送达目标客户,极大地降低了市场教育和销售成本。
另一方面,Anthropic用投资者的钱支付高昂的云服务费,云服务商则通过销售Anthropic的模型驱动自身业务的增长,形成完美的资本和业务闭环。
在“生态杠杆”策略下,Anthropic避免了与巨头们的直接对抗,并将潜在的竞争者转化为了最强大的盟友。
根据最近的媒体报道,Anthropic正在将生态策略扩展到Salesforce、Databricks甚至是微软,进一步将自己嵌入到企业软件的基础设施层 。
02 用CFO看得懂的语言讲述价值
企业为什么愿意为Anthropic的模型付费呢?答案并不复杂:可被量化的、惊人的投资回报(ROI)。
在一个CFO对每一笔支出都严格审查的时代,Anthropic没有兜售模糊的“生产力”概念,用一系列无可辩驳的客户案例,证明了自己不是成本中心,而是价值创造者。
可以找到的客户案例有很多。
制药巨头诺和诺德,利用Claude将撰写一份临床研究报告的时间,从10周以上缩短至10分钟,效率提升超过90%。过去需要50人的团队,现在只需3人与Claude协作即可完成。
电信和医疗服务商TELUS,通过在内部部署Claude,累计节省了超过50万个员工小时,创造了超过9000万美元的业务效益,同时代码交付速度提升了30% 。
在线交易领导者IG Group,分析团队通过使用Claude,每周节省70小时的工作时间,3个月内就实现了完全的投资回报。
这些案例的关键在于,Anthropic将AI的价值从模糊的“生产力提升”转化为了CFO能够理解的财务指标。譬如团队的开发速度提升20-30%、销售线索的获取量翻倍......为AI付费不再是一项试验性开支,而是一笔具有明确回报的投资。
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Anthropic强调的“AI安全”和“可控性”,并非只是技术理念,而是一种精准的商业策略。
对于金融、医疗、政府等高度监管行业的客户来说,安全与合规是部署AI的首要前提 。Anthropic的中立定位,恰好满足了这些大企业最核心的需求,进而打开了利润最丰厚的市场大门 。
03 中国AI的下一步该往哪走?
要理解Anthropic的价值,OpenAI是最佳的比较对象。
OpenAI由现象级的消费产品ChatGPT驱动,凭借超过8亿的周活跃用户,自下而上地渗透进企业,成就了高达5000亿美元的估值。
Anthropic则采取了冷静、克制的企业优先战略,一开始就瞄准B端市场,通过与云巨头深度绑定,自上而下地构建一个高粘性、高价值的企业客户群。尽管在估值和收入上仍落后OpenAI,但单位用户的盈利效率高出OpenAI近8倍。
两家巨头的和而不同,传递出了一个积极信号:生成式AI市场并非赢家通吃的零和游戏,而是清晰地分化为两个赛道。
一个是由通用能力和海量用户驱动的消费者市场,另一个是由安全性、可靠性和深度集成驱动的企业市场。两个市场都拥有数千亿美元的潜力,AI世界的版图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广阔 。
对仍在“模型参数、技术跑分、低价换市场”漩涡中内卷的中国AI企业来说,Anthropic的崛起无疑是一剂醒脑良药:
1、走出“参数崇拜”,拥抱“ROI”。
企业客户不关心模型有多少参数,关心的是能为他们的哪一项业务指标(如客户转化率、研发周期、运营成本等)带来多大程度的、可量化的改善。请用CFO的语言,而不是CTO的语言去销售。
2、寻找中国的“杀手级应用”。
不要试图做一个“万能”大模型满足所有需求,而是围绕中国的产业结构,找到“高Token强度”和“强业务刚需”的垂直领域,譬如法律文书的自动化审阅、生物制药的研发数据分析、高端制造业的工业设计模拟......然后深耕下去,尝试建立壁垒。
3、重构商业模式,告别“项目制”。
目前国内的很多AI企业还停留在为大客户做定制化“项目”的阶段,利润微薄且无法规模化。Anthropic的经验告诉我们,打造一个足够标准、易于集成的API平台,让成千上万的开发者和中小企业能够“即插即用”,才是通往指数级增长的唯一道路。
4、生态思维远比技术本身重要。
国内市场的生态格局,决定了单打独斗难成气候。与云厂商、行业龙头、地方平台等深度绑定,把自己做成“工业零件”,用“嵌入式增长”取代销售团队,或许是更现实的打法。
对于中国AI产业而言,“百模大战”的上半场早已结束,比拼的不再是模型的规模,而是商业的深度。是时候从对技术的痴迷,转向对客户价值的回归,尝试跑出属于中国的“Anthropic曲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