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五年冲刺IPO,马上消费为何难破局?

马上消费IPO辅导快五年了,依然没有上市......

这家没有银行系背景、也无互联网巨头输血的消费金融公司,硬是在蚂蚁消金和招联消金之后做到了行业第三。

但光鲜的业绩背后,隐藏着这家公司难以逾越的上市障碍。从2020年获得监管批准,再到2021年正式进入辅导期,五年多时间过去了,它的IPO之路依然停留在辅导期。

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1、业绩增长:行业第三的含金量

稳健的业绩,是马上消费冲击IPO最直观的底气。

如果我们仅仅从财务数据来看,它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稳居消费金融行业的第一梯队。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马上消费营收同比增长12.96%至87.35亿元,仅次于营收超百亿的蚂蚁消费;净利润同比增长8.07%至11.55亿元,规模位列行业第三,排在蚂蚁消费和招联消费后面,也是少数上半年净利润突破10亿元的消费金融机构,其资产总额更是攀升至680.99亿元的平台量级。

综合来看,称它为“国内第三大消金公司”并不为过。

然而将时间线拉长,不难发现马上消费已经告别了高歌猛进的阶段,整体在缓步慢行。

2021~2024年,马上消费的营收增速分别为30.19%、34.20%、15.69%、-4.09%,即便今年上半年的增速达到12.96%,但也没能恢复到2023年的水平。具体来看,2024年马上消费的营收为151.49亿元,其中利息净收入为94.95亿元,未能继续破百亿,且同比减少7.8亿元。

截至2024年末,马上消费总资产为655.6亿元,较2023年末的712.80亿元下降8.03%,值得注意的是,这是马上消费自2021年连续三年资产规模增长后的首次下滑。

当然,在增速放缓的同时,马上消费依然保持了可观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这背后,离不开其独特的创新发展路径。这条路径的核心,在于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双轮驱动。

与许多依赖股东场景或流量的消费金融公司不同,马上消费选择了一条更重、也更艰难的“科技内生”道路。截至2024年8月,马上消费组建了超2500人的技术团队,其中科研人员占比超70%。累计研发投入近40亿元,自主研发了1000余套核心技术系统。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完整的自主技术体系的构建。

正是依托于此,马上消费建立了独立的获客体系。数据显示,2024年底,其通过自营获客的贷款占比已提升至整体贷款的近80%。这意味着,它不再完全依赖于外部渠道的“输血”,而是具备了自身的“造血”能力。

自营获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它有效降低了长期的获客成本;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让公司能够掌握完整、真实的用户数据链条,这些数据反哺其风控模型和产品体验,形成了一个不断自我优化的闭环系统。

这套成熟的科技能力,不仅服务于自身业务,更被马上消费开辟为“第二战场”——技术输出。它将自身历练出的智能风控、智能营销等核心能力,打包成解决方案,赋能给中小银行、信托公司等合作伙伴。2024年,其开放平台业务全年放款额达到1805.87亿元,这无疑已成为公司一个极具潜力的新增长极。从自己用到给别人用,马上消费的科技故事,确实讲得颇有层次。

可以说,在业务的正面战场上,马上消费已经用数据和模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但资本市场看的,从来不只是光鲜的一面。

2、阴影之下:辉煌业绩的另一面

辉煌业绩的另一面,是马上消费始终无法彻底摆脱的客诉阴云——这恰恰是其在上市路上最显眼的绊脚石之一。

如果我们把视线从财报数据移开,转向黑猫投诉等公众平台,会看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画面。搜索“马上消费”,结果显示超过七万三千条投诉,这个数字本身就在无声地诉说着各种商业问题的严重性。

这些投诉内容五花八门,但核心都指向了催收和收费问题。有用户详细陈述,自己在通讯畅通、完全具备联系条件的情况下,仍然遭遇了催收人员向其亲朋好友群发信息,暴露其债务隐私的情况。还有用户反映,在通过其“安逸花”产品借款时,被强制捆绑了担保费、保险费等各类费用,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开通了会员并扣费,导致综合借款成本急剧攀升。

这些个案或许只是冰山一角,但汇聚起来,却清晰地指向了其在业务操作层面的粗放与合规瑕疵。

海量投诉的直接推手,是催收。而催收,是一项极其耗费成本的工作。财报给了我们一个窥探其规模的窗口:仅2024年一年,马上消费支出的代理催收费用就高达31.28亿元,占其营收比例达到20.65%。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意味着每收入100元,就有超过20元支付给了催收机构。回溯2020年至2024年这五年,其合计支出的代理催收费超过百亿元规模。

作为对比,同期招联消费金融的“外包服务费”仅为5.89亿元。如此巨大的金额差距,足以说明催收业务在马上消费运营体系中的分量。

更引发市场和监管潜在担忧的,是其中可能存在的关联交易争议。

在马上消费合作的催收机构中,出现了一家名为“重庆信盟”的企业。经天眼查数据可知,该公司由马上消费的第二大股东全资控股。更为关键的是,两家公司的董事长均由马上消费董事长担任。这种“股东高度关联+高管明显重叠”的双重绑定关系,很难不让人对其催收业务的独立性、定价的公允性以及内部控制的合规性产生疑问。而对于一家拟上市公司而言,关联交易的透明、公平与合规,一直是监管审核中重点关注的红线领域。

业绩的增长,或许可以通过技术和模式创新来实现;但声誉的损耗和治理的疑云,却需要耗费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决心去修补。种种因素等共同构成了监管审视其IPO申请时的复杂背景。

3、前景挑战:IPO路上的障碍

综合来看,马上消费的上市之路多年停滞不前,并非由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其内部治理缺陷与外部监管收紧共同作用的结果。

早在2020年9月,其A股上市申请就获得了重庆银保监局的批复同意,并于2021年初正式办理了辅导备案登记。可时隔多年,其IPO旅程依然停留在辅导期内,这场“五年长跑”的坎坷,直观地说明了其面临障碍的复杂性。

除了前述的客诉与催收问题带来的负面舆情风险,其在公司治理层面存在的几处“硬伤”,更是监管层无法忽视的关键点。

首当其冲的,是股权结构可能已不符合最新的监管要求。

根据2024年3月修订实施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出资人持股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50%。这一条款旨在强化主要股东的责任与风险兜底能力。然而,反观马上消费的股权结构,即便是其第一大股东重庆百货,持股比例也仅为31.06%,距离50%的红线相去甚远。如何调整股权以满足监管要求,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平衡的复杂难题。

其次,是独立董事缺位这一公司治理的基本问题。

在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定期更新的上市辅导进展工作报告中,已多次明确指出,马上消费董事会中独立董事人数仍少于法定的三分之一。这一问题已连续多期出现在辅导报告中,却迟迟未能解决。独董制度的健全是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重要机制,这一核心职位的长期空缺,无疑会让人对其公司治理的有效性打上一个问号。

而外部的监管环境,也正在以更快的速度收紧,这为马上消费的上市前景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一方面,旨在规范贷款利率展示、严禁强制捆绑收费的“助贷新规”已于202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其核心指向费用透明化与综合成本规范化。这对于曾因捆绑收费、利率不透明而屡遭投诉的马上消费而言,意味着其部分盈利模式必须进行彻底的合规改造。

另一方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期发布的《消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评价办法》,将通过“体制机制”、“适当性管理”、“信息真实透明”等七大要素,为所有消费金融机构进行“消保”打分。办法明确,评价得分在45分以下的机构,可能面临被暂停部分或全部业务的严厉监管措施。

这对于投诉量巨大的马上消费而言,无异于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其上市进程无疑将与这份即将出炉的“成绩单”紧密绑定。

回望马上消费这五年,它无疑是一家成功的企业,其科技赋能的故事、行业第三的地位,都值得肯定。但它上市的困局也清晰地揭示了一个现实:在今天的环境下,仅凭规模和利润,已不足以叩开资本市场的大门。合规是底线,治理是基础,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与业绩增长同等重要的生命线。

对于马上消费而言,上市之路剩下的,或许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决心问题——是选择继续在旧的模式下修修补补,还是下定决心,从根本上重塑其业务与治理的合规性。这道题的答案,将决定它下一个五年的走向。而其最终的结局,也必将成为整个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注脚。

这条路,依然漫长,且没有退路可言。

正在生成海报, 请稍候
五年冲刺IPO,马上消费为何难破局?
2025-11-04 20:14:20
马上消费IPO辅导快五年了,依然没有上市
长按识别二维码
Techsir.com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