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的《爆米花报告》
“体验经济”早已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它和“忽悠”有着异曲同工的意思,在他们看来,“体验”抽象而不实在,是形而上的东西。往难听了说,就是一个商业噱头,是掩人耳目的包装和炒作。
而 另一方面,很多人却又对“体验”这一理论坚信不疑,奉为圭皋,并把它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商业周刊》曾断言:“能否有效的管理‘客户体验’,将决定企 业在下一个十年的生存”;《哈佛商业评论》认为:“继产品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体验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更直接给出振聋发聩 的预测:“未来的所有企业,都将依靠提供体验服务才能取得成功。”
体 验到底是什么?这的确是一个听起来容易,但又难以准确回答的问题。从目前已有的论述中,我们很难找到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体验这个词本身,就有着太 强的个性化色彩。对不同的个人、不同的团体、不同的企业来说,体验都会折射出不同的光芒,很大程度上,它是需要意会而难以言传的。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嗤之以鼻,的确,在这个越来越注重现实的世界,连爱情都可以被分解为:“苯氨基丙酸、多巴胺、内啡肽等化学成份的综合作用”,谁还愿意费心费力去理解这些“玄而又玄”的东西。
不过,“体验”显然不只是媒体上热闹一时的话题,全世界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未来学研究机构——哥本哈根未来学研究院(CIFS)院 长,丹麦的罗尔夫·詹森曾在其著作《梦想社会》中,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预测:“未来的产品,必须取悦我们的心,而不是大脑,”换句话说,未来成功的企 业,重要的是让消费者体验到“爽”,而不是从逻辑上告诉他所购买的产品是如何的“值”,很明显,产品的性价比逐渐被放到了相对次要的位置。